周秉义、周蓉、周秉昆三姊妹弟兄是五零年左右出生的人,差不多就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了。他们的父母是闯关东定居在东北吉春市的人。
父亲是重庆大三线施工单位工人,常年在外,母亲居家料理一家人的吃喝拉撒。那时候的人很重视邻里关系,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便互相奔走照应,互相弥补着彼此人生的漏洞。
到了周秉昆成年的时候,他家境好于他几个发小的哥们儿姐们儿,他本人也传承了父辈的伦理道德观念,乐于助人,乐善好施;他本人踏实勤恳,从不惜力,加之有脑子,有想法,一直是这一群人中的佼佼者,他对这一帮发小照顾是比较多的。
乔春燕是这帮发小之一,性格强势,脑子活络,能说会道,擅于搞关系、混社会的那种人。她常常会有更多一些的门路,对哥们儿姐们儿的提携帮衬也是真心实意的。
我不行,好在我的朋友行。拉我一把,日子就过得还成。
他们真正做到了一路上守望相助,不离不弃。
他们的友谊那是打心眼儿里的亲厚。那个贫困落后的年代,为了生存,操劳奔波。他们是艰苦奋斗的一代,但时代贫瘠匮乏,极度短缺,他们仍然一直挣扎在崩溃边缘。但他们有真心,重情义,付出真情实感;他们肝胆相照,互相搀扶过日子。
反观这些人的后辈,七零后们,生长于改革开放的年代,父辈们集体化生活方式被瓦解,集体主义的意识也随之弱化。相应地,团结友爱这一套也渐渐沦为空谈。随着物质主义的风靡,淳朴的情感世界也退出时代的舞台。人们相信的是: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人渐渐被工具化,沦为社畜、牛马,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最朴素的感情连接。更普遍的都是作为工具功能的拓展和连接了。
对于九零后、零零后,更是断亲潮的时代,原子社会图鉴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