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日记:超越,回归。

你是否也曾读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你是否也曾被其中的某些句子深深的吸引过?

我最为喜欢其中的“后之视今,亦有今之视昔”,

与其最初相识还是中学时代,然年龄尚浅,学时不明其义。

只觉它读起来极美,仿若有魔力一般,让我深记于心,无法忘记。

今日偶然在一本有关文学评论的书上看到它,又唤起了年少时的记忆,但与之前不同,这一次不再仅看到它摄人心魄的表面,也窥探到它神秘内里的冰山一角。


而对它最直观的体验是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

大学以后,总觉对知识应知其来路,才能找到归途,所以渐渐喜欢上史学类的书籍。

大抵是“盖棺定论”抑或是“功过留给后人评说”赋予后人的权利,每当历史的书页被翻开时,总能看到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历史人物功过的评论。

有时难免疑惑,这些评价准确吗?在当事人的意料之内吗?当然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

我们在阅读历史时,已是“上帝视角”;我们做评价时,常依赖现在的价值体系。

却未曾想过是否存在一种可能性即那个历史阶段的价值体系与现在的不相符、有出入?是存在的。

人类总是自大,

不仅是历史,在其他诸多方面也是如此,

比如文学、比如生活。

总青睐于用非议他人、评价他物来彰显自己的价值,有时也喜欢以自己为靶。

在文学中

我们都已知晓凡是文学作品,皆带有作者本人以及所处时代的烙印。而当我们阅读时,却又局限于读者的视角,过度依赖我们过去所获的经验对作品内容进行加工,而作品里那些我们没有经验到的部分,我们便对其投之以不解、困惑甚至更多负面的箭矢。

因为缺少同理心,因为无法感同身受,所以无法理解。

在生活中

我们总以现在的视角回望过去并坚定地相信现在的判断是对的,甚至一味否定过去,于是经常能听到周围有人抱怨当初要是......就好了或者是好后悔以前.....,可能是后悔放弃了某个机会,后悔离开了某个人,后悔选择了某个职业。

我们常常沉浸在当下,忽视回归也忘记超越。我们很少思考回归过去的情境、过去的视角,是否是另一番判断。也很少设想我们现在所做的让当下的我们无比骄傲或是自豪的事,会不会在未来的自己那得到一番后悔的评价。

我们驻足当下,凝望过去缺少回归,放眼未来也缺少超越。

可悲亦可叹。

说及此,让我们下次审视事物或是自己时,多一点超越式的回望,多一点回归式的凝望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