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随想

眼看清明要到了,趁着周末带着孩子去给父母扫墓。

平常难得全家都有时间, 周末趁着孩子没有课,全家出动,回老家给老祖宗扫墓去。

带着孩子,就要给他们讲一讲家族史,父母是怎么来的?老祖先是怎么奋斗的?让孩子们也知道自己来自何处。

中国人都比较重视对祖宗的敬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向何处去?是每个人都想要了解的人生哲理。

以前看了几期《客从何出来》,每个人的背后都有段深埋的家史。

我当时刚好看了易中天和阿丘的寻根之旅。

对于易中天来说,收获是很大的。居然能找到他的18世祖易先,明末任交趾凉山府知县,明史都有记载。

当时明朝皇帝已经打算放弃越南,作为边境的一名小官,易先是不知道这件事的。当越南大军攻打凉山时,易先誓死抵抗,凉山被攻破后,易先自缢身亡。

总得来说,易中天的家世是显赫的。可在这显赫家世的背后,代代相传的精神才是需要我们大书特书的地方。就像易中天,无论是他的十八世祖为国献身,他的曾祖父拒收不义之财,或者是他大伯父为教育事业的贡献,还有她妈妈在战争中照顾无数孤儿。

这种奉献精神,民族大义,才是我们需要为后人提供的精神养分。

在阿丘寻根那集中,阿丘的外公外婆在南阳讨生活,结果外公外婆在游击队跟英军斗争中死掉了。外公的姐姐来接阿秋妈妈四姐弟时,由于回国路费不够,将阿秋妈妈的姐姐卖掉了。

虽然阿丘的姨妈受尽了折磨十多年,好在晚年生活还可以,子孙满堂。

片中,阿丘寻得真相后,外公既不是汉奸也不是英雄,多少会有一些心里落差。其实在寻找的过程中,他的心情可能比较复杂,既担心是汉奸,会有一种羞耻感,又希望外公是一位英雄来洗掉他们心中的阴霾。直到答案揭晓后,他们心中的包袱感才转化为了深沉的责任感。

这样的寻根,令他体会到了当年外公的处境,大姨妈,母亲的不易。他收获的不单是家族的发展史,更是另一种自我成长。

把孩子们带到我奶奶墓前的时候,老大,仔细的看了一下碑文,发现我奶奶死的时候才22岁。他立即就想到了他外爷是怎么长大的问题。

我就给孩子简单的介绍了孩子外爷苦难的一生。

没娘的孩子在成长中,注定会吃尽苦头。在出吃苦的同时,又遇到一个后妈,可见当时的爸爸几乎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以前听爸爸讲过两件小事,让人伤心不已。一件是,爸爸小时候经常尿床,每次起床后,后妈都会让他顶着被子在外面晒。另一件是,爸爸那时经常吃不饱,后妈把盐藏着,爸爸气急,砸了后妈的柜子,取出盐罐吃了一顿饱饭。此后在外一直未回家,直到爷爷被人批斗才回老家。

正是爸爸苦难的一生,造就了爸爸坚韧的个性和柔软的内心,哪怕孩子再多,家里再困难,爸爸一样对我们疼爱有加。没有爸爸的努力付出,就没有现在我们幸福的生活。

听了这些事,孩子好像体会到了身上的责任感。给外公,外婆扫墓的时候,拉着弟弟的手,郑重的跪到坟前磕头、烧香、烧纸,静静地思考。

知有来处,才有去处,这也是对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和NC出门旅行的分工非常明确,他负责计划行程等一系列准备,而我只需负责整理行李,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偏爱收拾整理...
    丢了朵朵阅读 25,965评论 4 23
  • 再次捧读《项羽本纪》平添了些许伤痛。“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是何等的英雄,又是何等的令人扼腕叹息、捶胸悲悯。 ...
    悠然mafengxian阅读 2,415评论 3 7
  • 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对于这句话,我是深以为然的。然而今日在网上看到一种我不曾预料的见解...
    DCX阅读 3,805评论 0 1
  • 3月14日 星期三 晴 从早上送下孩子就开始在店里忙,(老大中午在助学园吃饭午休,老二上幼儿园)一直忙...
    刘明彤妈妈阅读 2,629评论 0 0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