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家族》——我是在我爸的书架上读到这本书的,作者曹成是峡山区作家协会的主席,也是我们的老乡,我爸的朋友。不知其中缘由,我爸的名字也出现在了友情赞助的名单里面。这是一部以我们老家太平山区村镇为背景写成的长篇小说,大量地运用了本土化的语言,让作为同乡的我读起来很有共鸣。影响了乡土中国几千年的宗法制度,其凝聚力我们感同身受;而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们也逐渐感觉到它对我们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正逐渐减弱。对于我,最明显的莫过于,名字再也与辈份无关了(按理说,我应为“文”字辈)。这让我们欣喜又矛盾,欣喜的是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意味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矛盾的是,借用《太平家族》序言里面的一段话:“重审当下历史情境,‘家族’一词更像是一种来自心底的症结,挥之不去,然而它还能如过去一样顽强地深入历史内部,用血缘和等级凝聚群族意识,构建乡土中国的宏大篇章吗”,这引发我们的思考。从另一个角度,在这样的历史情境,在农村推行“移风易俗”工作的大趋势下,我们需要一部这样的作品,在若干年后让我们仍能回想起那些风俗习惯、乡土方言,以及那曾经有过的浓浓的亲情味儿。
故事起于父辈出生的1960年代,正如作者所说:“这部长篇小说侧重于回忆童年,记录故乡的时代变迁......”,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回忆童年,表达对故乡、父母、兄弟姐妹的感恩之情,这让我羡慕又佩服,这无疑是做了现阶段的我想做而未做成的事(我对童年回忆的表达方式,通常为直抒胸臆,从不曾将情感表达艺术化)。我与作者这位叔叔辈的作协主席有过一面之缘,那是在我中考结束收拾行李回家的那个夏天的下午,曹叔一身酒气,热情地帮我搬行李。我爸邀请他晚上留下吃饭他满口答应,这让注重守时守信的同行的商人朋友很是恼火,晚上的聚餐也不了了之。这段情境大人们怕是早就忘的一干二净了吧,哈哈。凭着我对作者的片面了解,我一度认为小说中的“五斤”即是作者本人,或者作者应为小说中两兄弟五斤、六斤的合体,不知我的猜测是否正确?
全书通读完一遍后有一点感悟:我总是想写出高大上的作品,近年来热衷于隔壁资本主义小岛国文化,也读了东野圭吾、村上春树、川端康成,却忘了文学创作本应基于生活体验。我出生于山区农村,创作或者心态,都应基于我所生长的土地,不应好高骛远。
另有四点共鸣:
1.人生而艰难,需要我们不断奋斗。五斤也是在历经磨难,换了不知多少工作,做了多少体力活之后才考入了东方日报社做文学编辑,儿时的抱负在历经迷茫之后终于实现。在当下的中国,这仍是一个真理。
2.“文学是表达感恩的重要方式之一”:作者在另一部作品《铁鸟传》的后记中说:“作家,尤其是从事乡土文学创作的作家,都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我感恩故土,所以写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太平家族》,记录了老家安丘太平山那块贫瘠土地上生活的父老乡亲。我感恩峡山,写了第二部长篇小说《潍河风云》,歌颂了潍河东岸那些正义凛然、关心民间疾苦的古代慈善家。我感恩峡山这块土地上与我同呼吸、共命运的人们,写了这第三部长篇小说《铁鸟传》”,这给我启示又让我赞同。
3.作品第106篇,在临县定居的五斤某次回乡,因屋后修路的事未能解决遭父亲李万全埋怨,两父子在气愤中均说出了最难听的话,这不禁引发五斤的感慨:“五斤越说越激动,话一说出就后悔。他时常思念家乡的亲人,如今回家却是这样一个悲催的结果”。这与我的遭遇有些类似,也让我不禁联想到了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东京物语》里子女对父母的冷淡态度。但是,能认为子女就是不孝吗?不能吧。看过电影的人总应有判断。本书的此情景与《东京物语》一道,不能更真实。
4.作品第102篇,故事背景为东山乡政府大力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把居住在太平山山腰的村民,搬到山下的社区居民楼里去,这让李万全心里慌的不行:“完了,这下完了,庄户人都是种地的,如今都爬到楼上去住,那些扁担锄头放哪里啊?咱的牛放哪里啊”。确实,老家的小山镇,政府正在大力推行此项政策,连我小时生活的家属院也被推平建设了社区的居民楼。老家本为山区,土地贫瘠,并无大片肥沃的平原土地,以我愚见,发展工厂化农场并不可行。搬下山,远离土地,这让年龄稍大的村民如何生存?城镇化的新农村改革之中,故乡的父母官有何高见?我们拭目以待。
亦有一点思考:全书最后一篇,五斤偶尔回太平村,坐在蜈蚣岭的山坡上,长时间地俯视脚下的太平村,庄稼年年播种收获,而村民逐年减少。这引发五斤的思考:“人这一辈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属于自己的一片大海”。这正是我最近思考的问题。而我写下这篇文字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抑或也是“通过文学创作来释放自己疲惫的灵魂”吧......
在奋斗的年纪,在外地打拼的我时常想念那片土地和土地上长期生存的淳朴的人们,还有那熟悉又陌生的乡音方言,我特地带《太平家族》回青以排解乡愁。我热爱写作,但形式流于随笔、散文,文笔不佳,更写不出系统又逻辑的长篇小说,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给我指明了方向。
2/22/2020
于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