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首歌,名字叫玫瑰少年。这个曲子非常哀伤婉转,让我不禁想探究它背后的奥秘。
不查不知道,一查真的吓一跳。
这个事件居然把校园暴力和性别冲突联系的如此紧密。
在青春最灿烂的年级,就倒在了校园的血泊之中。原因就是因为他喜欢女孩子的东西而遭到歧视霸凌。甚至严重到他连上厕所都会被裤子检查是不是女生。最后他被发现倒在血泊之中......但更恐怖的全是校方的作为。
他曾多次向学校反映自己的遭遇,但未得到处理,甚至当时校方冲刷血迹,将他的死解释为”心性猝死”。时隔近一年,校方竟被宣判无罪!
认真想想这背后的原因,细思极恐。
立论
也许当时社会上的人都不喜欢这样的男孩,男女性别分辨不清。甚至觉得他”不男不女”。认为男孩子应该阳刚之气,女孩子才应该有阴柔之美。二者混合成何体统!就连学校这样的地方都选择了沉默,甚至成了帮凶。
”但是,世界真的只有两性吗?”这个想法成了这个事件之后社会上的舆论焦点。
“社会开始强调多元性别平等教育,强调除了尊重传统两性之外,也应该尊重不同倾向和性别特征的人,并要破除刻板印象,消除暴力。”多元性别,校园安全”成为性别教育主题。”
但真有这么简单吗?
这样的想法哪怕说到现在,也不能说是完全落实。
那些男网红女装,人们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呢?当然觉得他可能是个变态吧。毕竟一个正常的男人,怎么可能穿女人的衣服呢?还敢招摇过市!外国人就不会这样。这不就丢中国人脸吗?这样的想法并不稀奇,甚至可能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想法。
但这样做真的有错吗?
也许我们有这样的想法,最初的原因就是我们觉得这样做太尴尬了。稍加补充夸大可能就有上面的想法了。
但挖掘深一些,就可能有新的发现。
新时代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追求。尽管有的不让人所理解。正如这首歌的最初主题,“为弱者发声,鼓励我们勇敢做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
仔细想想,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来评判别人的选择呢?虽然说新时代每个人都有发言权,都有在社会上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但这能成为我们伤害他人的工具吗?我们任何对他们的有意无意的批评嘲讽不仅在影响着他们,而且在影响着社会进步。
时代在发展,人们思想也在不断进步。
女性氏族公社——男性氏族公社——....——重女轻男——到现在的所谓男女平等——......
难道这些就不会继续进步吗?也许下一步就是男女间的距离不再那么遥远。我们要有勇气接受新的事物。而不是如清朝闭关锁国一样,不接受外来新事物,因为沉浸在自己的“理想天国”。
看到这里,你真的有被我说动吗?是否还在犹豫?觉得我的话有的有道理,有的却十分荒谬。别急,我再继续解释。
驳论
也许你会觉得我的话十分矛盾。毕竟国家还人在大力打击娘炮呢。这不是和我所说的截然不同吗?
咱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玫瑰少年这个故事,人们还能对于这个问题掀起如此巨大的风波吗?
这就和人们的惯性思维联系到一起了。
有这样一个鲜活的例子摆在人们面前,而他的死是因为人们对性别界限有歧视。人们可能就会倒过来想:我们不能对性别有歧视。我们应该让男女的界限模糊一点,至少不能像这样一样让更多的人受伤害。这也许是人们对玫瑰少年发自内心的同情。但却并没细想这背后造成的必然后果。
为什么同样是对性别的不同理解,小孩子的死会引起人们的同情,而那些网红却会遭到社会的批判,甚至让国家大力打击?
这也许会让大多数人更加迷茫,不知道究竟应该持有怎么样的观点。就是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还是应该严格标清性别界限。
这里我做较为系统的阐述,首先是对玫瑰少年的解释,上文已经提到,其次是对国家手段的解释,国家手段追求的是日后的大局,不希望男女性别混在一起,模糊不清。强调的就是男人应有阳刚之气,女人应有阴柔之美。
但是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社会受这件事情影响较大,影响的人们的思想判断。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人家因其而死,我们就应该反其道而行,将性别界限模糊化,这样也许就能解决更多这样的问题。这样的一时间想法并没有,也并不能解决长期性的问题,而且可能会造成更恶劣的影响。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才会有现在娘炮的出现。他们也许就会如我的立论所说,打着追求自己自由的旗帜招摇过市,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读到这里,你的思路应该会明朗许多。可能嗯之前觉得这个文章很混乱,但是马上就会豁然开朗。立论只是为我的驳论作为铺垫,起到反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