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靠语言确认彼此的存在,此时语言最美

说来惭愧,这本《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在我书架上似乎闲置几年了。其实内容很容易入口,今天在午睡前、晚饭后,分别花一小时,就翻完了。

但之前这么久,愣是没认真看一遍······

嗯,也是最近在琢磨沟通这个主题,才突然生出兴趣,给这本书翻牌子的。什么时候读什么书,还真是缘分哪,看来我也不必强迫自己去啃一些提不起劲的内容了哈哈,且循着兴趣自由探索,偶遇别有洞天的美好。

康永哥文字,跟屏幕上看到的人一样,温暖有趣,灵动俏皮,谈笑间智慧火花四溢,又不会给人丝毫压力。如小S所说:跟康永哥聊天绝对不会被刺伤,还会被他附带的一两句小夸奖逗得心花怒放,但又感觉那么真诚不滑头,让人不爱都难!

来摘录一些小片段。


关于人性

每个人,都是自己那片小领土的国王。国王的特色是什么?就是偶尔会乐意听听别人的意见——当别人的意见刚好和自己的意见相同时。

这是世界的真相: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聊天时,每个人都想聊自己的感觉。要扮演一个善于倾听的「最上道」的朋友,最高原则非常简单:尽量别让自己说出「我」字

一般人最喜欢的字是自己姓名里的字。当别人给你写邮件、跟你讲电话时,如果三不五时提起你的名字,你专心而且认同的程度都会因此大大提高。

喜欢看《教父》的人,应该会记得教父在书房接见各方请托者时,他是背对着窗户,窗户从他背后透进光来,而书房很暗,于是日光在教父的背后形成光晕,进房的人根本看不清教父脸上的表情。因为教父本来就不想让你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教父才不跟你聊他牙疼还是白头发太多这些事,他必须天威难测。

所有这些高高在上的,类似神明、君王、老大、总裁,是不会跟你谈心诉苦的。反之,跟你诉苦的人是把你当平等的人看待的,才是愿意跟你交朋友的。


关于赞美

就算是转个三四手的赞美,我也一定乐于转达的。因为这样一定会让听的人很高兴,气氛会很好,而且转第三方的赞美,比你自己一味说一些空洞的赞美,要可信得多了。

赞赏需要观察对方最渴望被认可的部分······东张西望就能看到的东西,当然就是对方愿意让别人看到的东西,可能也是他渴望别人提到或问起的东西。推理能力很重要······他们做的某些事一定有透露出他们想被称赞的那块、他们很缺乏自信的部分。

别人骂你一句,你回骂他一句,这叫吵架;别人赞美你一句,你回一句赞美,这叫社交。如果别人赞美你一句,你只是很礼貌地回说「谢谢」,这样是落落大方,也很好,不过这一招通常比较适合天下第一美女或天下第一富豪,这类人常常被赞美到麻痹了。


关于幽默

幽默感跟笑话是两件事。

有的人讲话很有趣,很吸引人,却很少讲什么现成的笑话。就像很会煮菜的人,不会把罐头浓汤热一热就端给你喝,还期望你说「真好喝」。

笑话不是万灵丹,谈话中一定需要万灵丹的话,有趣的故事应该会比笑话有效果得多。

讲话幽默的人就像走路好看的人,你跟他走在一起,会觉得很平常的走路也是赏心乐事。而讲笑话比较像翻跟斗,翻得好不好姑且不说,但其实很少人喜欢跟一个没事就翻跟斗的人一起走路的。


关于礼仪

(社交第一原则:主动报名字。)如果真的担心对方阶位太高,主动报名字会打扰到对方,那我建议你起码要做到平等互报。也就是说,只要对方初次见面时报了名字,你就应该也报上你的名字,即便对方是国家元首。逼得对方必须补充多问一句:「请问我该如何称呼你?」这才是麻烦对方吧。

如果对谈话的方向没什么把握,那不妨来一点儿观察加推论,应该比较能抓对方向。如果我初次跟人碰面,约见的地点是墙上有镜子的,我会尽量让对方坐在可以照镜子的位置,这样就可以看看对方在和你谈话的过程中,是对你比较有兴趣,该是对镜子里自己的倒影比较有兴趣。

很多人一定以为依照礼数,离开一个地方时,应该和大家都说一声再见。但实际上,如果大伙正玩得尽兴,而你却必须先离席的话,实在不必一一去告诉每个人你要先走了。你又不是要死了,大家还会再见面,你这样只会打扰其他人的兴致,别人必须中断自己的玩乐或谈话,礼貌上假作关心地问你为什么要先走,无形中他们也被你提醒了时间,你就好像一个长了腿的下课钟一样,铛铛铛地叫大家「该下课啦」,这对一个气氛正热络的派对来说当然很扫兴。

少给别人找麻烦的方法,就是把麻烦在自己手上就解决掉。(譬如朋友兴高采烈约你:「我约了大家周六一起去吃日本料理哦!」你是答复「可是我不吃日本料理呢」,还是「哦,那我吃饱再去餐厅跟你们会合,因为我不吃日本料理」呢?需要把握的态度,很简单一句话就是:别人并不是为了伺候你而存在的。)

一个找人帮忙的重点是大事化小。不要一次就一股脑地把整件事丢在对方头上,这样「轰」的一声砸过去,对方很容易「咻」的一声就跑掉了。最好是把需要对方帮忙的事拆解成很具体的、听了不会一下就失去耐心的一个个小步骤,然后先提出最小的要求,比较不会被立刻拒绝。


关于话题

遇上对方提起了一个你完全不想接的话题,不必急着要抵抗,而是轻巧地把对方热衷的话题连接到一个很生活的方向就行了。

如果在相聚的两小时里面,你有三次让对方开心地笑,那对方应该是绝对不会记得你曾经提过几个无聊的话题的。谈话是发生在当下的事情,很少人能同时听着你讲话,脑子里却一直惦记着三分钟前你讲了什么烂话题。这又不是期末考,教授在听你做报告,遇到会卡住的话题,就让它摔破在地上,用脚扫到沙发底下就结了。

听到烂话题,就像默默闻到有人放了一个屁一样,既不必抓住不放,也不必追根究底,大家面带微笑,让它自动消失就好。·····因为人嘛,活在当下,话出如风,谈话的节奏说变就变,大可不必费心地非要找一个平滑的方式,从无趣的话题滑向别的话题,干净利落地直接转弯就可以。


关于技巧

如果问题很尖锐,可以试着把心里假设的事倒推回去两三步来问。譬如假设对方在吸毒,倒推回去:吸毒是因为不快乐吗?不快乐是因为离婚吗?按着这个推理,可以问对方:「离婚以后,是不是过得很痛苦?」比起带审讯、指责意味的「你是在吸毒吗」,这个问题柔和多了。

当必须问出尖锐问题时,可以拿「抽象的第三方」来当替死鬼。如:「老板,经销商托我来问问您,如果海报印这么大,他们要贴在哪里?」

当你不同意对方时,你不必硬要对方认输认错,这对事情的进展没什么帮助。你可以语带保留,可以迂回地提醒,如果对方不是过于白目,应该听得出你的立场。反过来,当你遇到了很强势、非逼你认输不可的人,如果认个输并不会伤害到你的原则,我就建议你一笑了之,把那个无谓的胜利让给对方。

每个说话的人,都需要从听话的那一方收到鼓励,才会更放开来往下说。只要你的反应是一种鼓励,显示了足够的热情,那么不管对方是多有地位、多有深度的人,都会很受鼓舞,继续往下说的。你不必假装有深度,只要懂得欣赏别人的深度,已经是一种美德了。

在高手面前,装懂是没用的,只会自曝其短。最好就是珍惜遇到高手的机会,好好把道理听懂。生活又不是有奖金的抢答竞赛,请问你一直抢答做什么呢?

适度地挑衅,能让谈话热络。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意见被重视、被探讨,而不是被一个完全没有原则的人敷衍了事地点头称是应付过去。


关于留白

电视啊,就好像一个自以为很了不起的、喋喋不休的、很爱大声说话的人,靠这样一个人来打发时间或者消除寂寞,倒是很不错。但是家人晚餐或好友相聚时,有这么一个人在场是很被打扰的,电视对闲聊谈天毫无帮助。如果怕沉默带来的冷场,请不要给自己压力、不要逼自己随时要找话题,请优先把事情交给音乐来处理。

或者,也可以学着享受沉默。看夜景的时候,两人散步的时候,三五好友一起下厨煮菜的时候,「正在做的事」本身就很有趣,沉默反而比喋喋不休更丰富,更值得回味

喋喋不休和口才好完全是两件事。跟一个寡言的人共处一小时,是会很沉闷,但跟一个喋喋不休的人共处十分钟,你应该就会想掐死对方了。说话像机关枪而且很得意的人,也许可以试着把机关枪改成弓箭,拉弓——放箭,拉弓——放箭,留一点空当,让听的人消化,只要你的话值得一听,不用担心,对方一样会见识到你的威力的。


关于倾听

我花的力气越多,我就越知道,一个人很难了解另一个人所受的苦。······如果不能了解,就不要这样说:「我懂你的苦,我懂你的委屈。」因为当事人向你倾诉的时候,她只需要你听,也许她也很需要你给她一点建议,但她可能不需要另一个人宣称有别人懂她的苦。她的痛苦折磨得她快死了,她不会觉得这种痛苦是可替代的。你这样讲,安慰不了她。

如果是初次跟人相遇,对人说话,常常是语带保留或者话中有话,你只听字面的意思就做决定,恐怕机会就跑掉了。······如果你老是回答「哦,这样哦」很难叫听懂,充其量,只能算是个按了把手就乖乖冲水的称职的马桶吧。

去KTV的人,听别人唱歌是在尽公民应尽之义务,这样才能换取别人乖乖听自己唱歌的权利。······一场气氛理想的聊天,其实追求的是一样的事:大家都有机会讲自己的事,也听听别人的事。更理想的话,快歌跟慢歌适当交错,有好笑的话题,也有走心的话题,那就绝对是一次令人难忘的聚会。

倾诉和饿了必须吃东西一样,是我们活下去的生存之道。当你关心一个人,你就会给他机会,让他对你倾诉,而不是一味地喂他吃松露喝白酒而已。······练习关心别人,而且表现出你的关心,我觉得是非常值得的,因为你生命中必须有你最在乎的人,你才会活得有滋味。

常听上了年纪的人讲话,很有看《泰坦尼克号》的效果,会觉得人生海海,不过如此,比较容易豁达。


关于演讲

演讲的人要设身处地地以台下观众的立场来想,这才是演讲最有用的原则。

人能够集中精神听事情的单位,每单位最多大概只有15分钟。也就是说,在每15分钟之内,对方如果能听进去一件必要告诉他的事,剩下的13分钟,他可以听些不要紧的闲话、扯淡、八卦、你问我答之类的。这样过了15分钟后,你可以再开始讲下一件事,浓度也请继续保持如此,每15分钟试着只讲清楚一件事。

一场演讲或者一季节目能让人记住三件事已经是非常好的内容了。剩下的时间,你就是逗听众开心,勾起他们的兴趣,调查他们的星座,或者从他们之中找几位看起来人缘很好的人站起来和你玩些问答或猜谜。


关于说话

很多人以为:你说什么样的话,会透露出你是什么样的人。但我觉得不只如此,我觉得:你说什么样的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You are what you say。

讲话时,只要使用太多业界的用语、流露太多业界的习性,一般人听起来,都会闻到一股不够生活、不够真心的气味。这些人对说话这么敷衍了事,有各种原因:职业倦怠、没兴趣回味一下自己一天说的话、太匆忙没空想别的说话方式,都有可能。但这些都是借口,都改变不了听的人的不良感受。听的人就是会觉得,你只是把话从嘴里发射出来,就像清洁人员用的地板打蜡机一样,没感情地、一圈又一圈地磨亮了地板。

把话用你有感觉的方式讲出来,不要偷懒地依赖你那个行业里所有业界人士讲话的套路,即使不流畅,多费字句,都没关系的。

说话,无非是表达自己、打动别人。为什么口才流利的人有时候一点儿都不讨人喜欢?可能是因为他们讲话很空洞,只在乎自己说得爽,从来不在乎听的人是什么感受。······想要言之有物的人,最好能想想那个所谓的「物」是什么,才会抓得准自己该说多少话,在什么时候说,说完了以后要做什么。说得多,或者一直说,都比不上说得准,又做到。

本来就是为了让你能和别人连接,语言才存在的。可惜这么多人只顾自己使用语言,却不在乎别人了。我觉得语言最美的时候,就是在我们透过语言,感受到彼此互相需要的时候。

靠语言确认了彼此的存在,此时语言最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