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选专业的时候,许多同学出于某些考虑,或者阴差阳错,填了某个理工类专业结果被录取了。
开学之后,发现大学不像高中时听说的和想象的那么悠闲啊,每周课也不少,再加上兴趣盎然地加入了一些社团学生会之类的组织,每天更是累成狗。于是,对大学的第一个幻想破灭了。
后来,发现自己专业的课程不仅多,而且与文科课程相比,还如此“玄妙”,经常学得一头雾水。于是,你好好学习的动力逐渐没了,学习好然后再拿个奖学金的幻想也破灭了。
再后来,发现不仅经常学的一头雾水,甚至一不小心还挂科,于是,你各门课拿高分的幻想也破灭了,变成了以不挂科为目标。
渐渐的,对于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专业,你变得又爱又恨,出于对顺利毕业的渴望仍然有和它死缠烂打的动力,但是又有满满的无力感。
你开始怀疑自己选择这个专业的正确性,你开始怀疑自己对于这个专业的兴趣,对于这些课程的兴趣,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你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呢?
我想说的是:理工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失败,主要不是学习兴趣的问题,也不是学习能力的问题,也不是外部诱惑太多的问题,就算这些方面也占一部分原因,那也只是一小部分。
学习兴趣的问题?就算你开始时对一门课兴趣满满,如果长时间学它总学不好,到后来也会感觉索然无味。如果你能不太费力地学好每一节每一章、总能按时完成作业、考试得高分,就算你平时都用不到这些知识,这些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也会推动着你好好学习。回忆一下你刚拿到一门课程的课本时的新鲜感和第一章的第一节你是怎样认真学的你就知道了,你不是没兴趣,而是你的兴趣都被磨没了。总之,不是因为没兴趣而学不好,而是因为总学不好所以越来越没兴趣。
学习能力的问题?不不不,只要你没有先天的智力缺陷或者后天的智力发育不足,就足够学习用了,至于什么时候该记什么笔记、什么时候该复习之类的学习方法,如果你有良好的心态,你在良好心态的指引下自然就会发展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路子。后面我们会说心态问题。
外部诱惑太多的问题?除了少部分完全没有上进心,最后荒废学业沉迷于各种东西之中的人以外,大多数人好好学、好好玩、玩好也学好是可以做到的。
理工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失败,主要是学习心态的问题。学习走向失败的过程,就是发生一系列心态失衡然后逐渐失去耐心的过程。
那么,心态是怎么在学习过程中一步步走向失衡的呢?
回忆一下类似情况:
假如明天高数老师该讲第三章了,你今天耐着性子花一个多小时预习了第三章前十几页,第二天上课,你感觉自信满满,掌控感十足,结果老师一堂课讲了三十几页,你有点小失望,刚开始的掌控感和自信也没了,再加上有些地方还没听懂,你有了落后的感觉,你的心态稍稍有点失衡了。
上某节课的时候,老师中间讲了一块知识点你没理解,想着先往下听吧,结果发现知识点环环相扣,因为中间那部分没理解,后面的也没听懂,如果对于自己不会的那部分赶紧看看书,结果自己看的总比老师讲的慢一拍,跟不上了,索性就不跟了,本来是来听课,结果成了来自己看书,如果对于本来就喜欢自己看书而不听课的同学来说还好,但对于爱听课的你,心态就稍稍有点失衡了。
如果一节课下来没听懂多少东西,感觉有点烦,那么下课之后你会干啥?你一般会赶紧把书扔的远远的,去做一些让自己快乐的事,比如打游戏。这时,你便错过了最佳的查漏补缺迭代复盘的机会,导致下节课更听不懂,于是,这门课的恶性循环就开始了。
本来计划花两个小时学习二十页教材内容,最后两个小时过去了,很遗憾地发现,由于遇到了几个难点,你学了不到五页,这要是看小说,五十页都看完了,这时,你的心态也失衡了,失去了掌控感。
类似的心态失衡地地方还有很多,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那么怎么办呢?
无论有多少东西没有理解、没有预习、没有复习,都要付出足够的耐心。对于不理解的地方,耐心地抽时间多看一两遍,或者积极问问同学老师,或者自己上网看网课、查搜索引擎。
如果学习任务太多,不要一心想要逃离,而要耐心地平衡好课内课外的时间分配。既不用逼自己一味苦学,也不要一味荒废。既能不忘自己的任务,又能随心而动,在玩与学之中灵活转换。此乃中国上成智慧之一:中庸之道。
学习理工类专业课程,既能提高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也非常锻炼一个人的耐心,加油吧!
小学和中学,学霸和学渣的区别,主要就是学与不学。
大学中学霸与学渣的主要区别,是对待学习的心态。
成功的核心要素是:耐心
许多事情之所以越来越失败,就是因为一系列的心态失衡导致逐渐失去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