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有没有为了让宝宝在别人面前展示一下“唐诗功底”,而答应给她一个棒棒糖?
因为孩子跟同学打架,惩罚他不许吃饭,或者取消旅游计划?
可能很多朋友认为上面两个案例是我们生活的日常,而且认为并没有什么错。
可是我们仔细想一下,孩子在接受你的棒棒糖后背了诗,那如果没有棒棒糖是不是就不背了?那如果背诗的意义就是为了获得棒棒糖,以后可以轻易获得棒棒糖的时候,是不是就不用背诗了呢?又或者不再有人奖励棒棒糖时,就不去背诗了呢?可以看出,我们奖励的这个动作,让孩子对背诗产生很大的迷茫。
再比如,和同学打架就取消旅游计划,那是不是不打架就可以想去哪就去哪了?或者不被你发现是不是就不用惩罚?又或者如果不想去旅游了,是不是就可以经常打架了?同样让孩子迷茫。
我们真的太常用这个方法了。因为简单有效。只要不好搞定的事,就答应满足孩子一个心愿,孩子马上就会去做。甚至学校也同样这样激励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攒小星星,告诉孩子,这是优秀的象征。我真的很怕孩子会因为不能获得小星星而不再努力学习。
奖励和惩罚所付出的四个代价
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来自我们无条件的爱。可当我们一次又一次用奖励和惩罚时,似乎在告诉孩子,只有这样做,只要这样做,你就是懂事的孩子,父母才会爱自己。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而且条件越来越多。
“不好好吃饭,妈妈不喜欢你了”
“不完成作业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快写作业,不写完不能吃饭”
这些句子在孩子们眼里,就是父母爱他们的条件,只有“听父母的话”,才可以得到喜欢的东西。其实这样的做法这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极度恐慌,既害怕得不到父母的爱,又不得违心做自己不愿意做到事情。我们的行为相当于直白告诉孩子,你们的一切在父母的掌控之中,没有自由。
鼓励对方为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去努力,而不是遵从自己的内在价值去行动
有这样一个案例。父亲辛苦把孩子带大,极其严厉。孩子最后考上了大学,父亲很欣慰。可刚开学一个月,就接到班主任的电话,希望父亲可以和孩子沟通一下。这个孩子来了学校后,就一直沉迷网络,不去上课,也不与其他人说话。父亲在跟孩子沟通时,孩子开口就说:你不是说上了大学就不管我了吗?
这是典型惩罚出来的孩子。在没有了外界的鞭策后,他会马上放松自己,失去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那鼓励同样是很可怕的。在没有了外界鼓励后,孩子同样不知道为什么而努力。他会一直等待那个鼓励。
朋友姐姐家有个小女孩,现在上三年级。很小的时候,家里就是用玩具和零食鼓励孩子学习。那天谈起最近孩子的情况,家人表示,现在最愁的就是买什么东西,因为已经很难找到孩子比较感兴趣的玩具了,孩子胃口越来越大,越买越贵,也越来越不听父母的安排。
当孩子对一件事情已经司空见惯,再去改变就很难了。
剥夺了对方与你合作的快乐和愿望
很多时候孩子更愿意跟父母一起经历、合作完成一件事。可当我们以奖励为诱饵,以惩罚为鞭策时,孩子会马上聚焦到奖励的事物或惩罚的规则上,降低了孩子与我们的互动意愿。
教会了对方用奖励和惩罚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言传身教是我们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对我们的模仿力极度惊人。如果我们总是以奖惩的方式对待孩子,那我们怎么对孩子,孩子就会怎样对我们,或对其他人。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孩子时刻在模仿父母的言行。
可能大家会疑惑奖惩不能用了,那当孩子取得优异成绩,或者激励孩子进步用什么方法呢?孩子犯错误,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呢?
敬请期待明天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