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
读完的一瞬忍不住感叹道。好久没有读过这么过瘾的fiction了。
看第一部分的时候还在想念高一的象棋选修课和曾经背过的棋谱,到后来完全停不下来,只有惊叹于阿城的水平了。上次闲读中文还是《世界停在我吻你的时候》,一天看了80页,每页字数不多,每篇大都挺失望。偶尔有些喜欢的点子,却没有写到心中去,以后有机会可以聊聊。而这本,一篇笔记小说便让我折服,没有想放下书的时候,读到最后一个字未有一点失望。果然是大家。
因为忍不住先看了序,得了些剧透,怕毁了原初的感受便立即止住,从作品开始看。《棋王》虽说是写棋,却没有很多具体的棋局或走步,最多是讲了「炮二平六」、「炮二平五」,更多是从宏观角度讲「势」。往俗了说,是文化的一部分,书法、医药里也说「势」,毕竟阴阳之理互通。而最多的笔墨,还是写人。喜欢的作品往往人物饱满,即使到最后还不忘交待每个人物的细节,没有谁抢了谁的风头。或许因为有自己的故事在其中,描写熟知的人,运用现实中的观察力,所以才有打动人的力量。
从序中知道是第一人称,总觉得叙述人就是棋王。看来我还是太自恋,也太久没有读小说,想想The Great Gatsby不也是叙述人Caraway讲别人的故事嘛。后来问了畅哥,说这是叙述学的问题,一时不好判断谁是主角。暂且搁置这个问题,不以男主男二讨论,就叫做叙述人和棋王/棋呆子/王一生。
讲的是叙述人在火车上遇上的棋呆子王一生。第一印象王一生是典型的男青年,被下乡的时候躲开家妹妹的送别,而跑到其它学校的车厢。也许还在青春期中,盼着切断和家里的关系。对棋的执念很直白,见人就邀请,有机会就下。而后面两次拒绝下棋的原因,一次因为觉得成了交易,会「被人戳脊梁骨」,一次因为「太扎眼」。真是干干净净的人。
王一生肖顺,记着母亲对自己的好,珍藏母亲最后为他做的无字棋,所以觉得倪斌用棋换调动不是好事。后面对决开始时,最在意的也是这副棋。好吃,好聊吃的故事,对故事的理解很接地气,所以不会从叙述者的角度看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对朋友够意思,对决前还不忘嘱咐「事情闹大了。你们几个朋友看好,一有动静,一起跑。」当然这也是当时的生活状态,得时刻小心。赢了棋也不去老人家聊棋,而是回到文化馆与朋友同住,除了朋友义气,或许有习惯和状态的原因,毕竟费神一对九轮流打。
脚卵倪斌这个角色我一开始不喜欢,出场的时候酸的厉害。不懂在王一生面前少炫耀一下自己的富家背景,提到「螃蟹」、「燕窝」这些高端货,看来不怎么懂阅读空气。还好两边都不在乎。虽然酸,倒也不抱怨。后来和王一生下棋,输了他却成了朋友,开始发现这个公子哥儿性格是真好,挺大气,也愿意帮忙,「蛮好,蛮好」的口头禅甚至有些傻气。虽然说一起聚餐时藏了酱油膏,不一下全拿出来,这点小抠门倒让他更可爱。加上当时王一生为他开解,说他节俭会过生活,显得两人都越加可爱。对决之后倪斌还帮王一生揉脚帮他恢复,要是酷儿理论的追随者来了,必定要解读出基情。
再补充几个喜欢的细节:
*王妈妈关于象棋和生活的言论
功课不落下的条件下,王一生仍然下棋,颇有成就。老师让他去少年宫专门学象棋,母亲反对:
可我妈说,「咱们不去什么象棋组,要学,就学有用的本事。下棋下得好,还当饭吃了?有那点儿工夫,在学校多学点儿东西比什么不好?你跟你们老师说,不去象棋组,要是你们老师还有没教你的本事,你就跟老师说,你教了我,将来有大用呢。啊?专学下棋?这以前都是有钱人干的!妈以前见过这种人,那都有身份,他们不指着下棋吃饭。妈以前待过的地方,也有女的会下棋,可要的钱也多。唉,你不知道,你不懂。下下玩儿也可以,别专学,啊?」后来老师买了一副棋送我,我拿给妈看,妈说,「唉,这是善心人哪!可你记住,先说吃,再说下棋。等你挣了钱,养活家了,爱怎么下就怎么下,随你。」(24-25页)
母亲的言论一开始觉得过于注重「生活」,而少了其它。可后来一句「这是善心人哪!」却看出了其中的无奈。也解释了为什么王一生与叙述者初见谈棋不得就聊吃的了。
*对决之前人们涌来,对场景的描写很生动:
众人都轰动了,拥着往棋场走去。到了街上,百十人走成一片。行人见了,纷纷问怎么回事,可是知青打架?待明白了,就都跟着走。走过半条街,竟有上千人跟着跑来跑去。商店里的店员和顾客也都站出来张望。长途车路过这里开不过,乘客们纷纷探出头来,只见一街人头攒动,尘土飞起多高,轰轰的,乱纸踏得嚓嚓响。一个傻子呆呆地在街中心,咿咿呀呀地唱,有人发了善心,把他拖开,傻子就依了墙根儿唱。四五条狗窜来窜去,觉得是他们在引路打狼,汪汪叫着。(42页)
阿城描写了丰富的生活元素:随大流的群众、店员、长途车,这些细节让我觉得很真实,仿佛置身其中。声音的描写让画面多了一个层次,更加动态。行人问可是知青打架,这让我对那会儿知青的生活状态有了更鲜活的认识——也都是人,该打的还得打。而后面的傻子,也许因为我对疯人院这种体制结构比较敏感,会想想他们在社会中的认可度,不过第一反应还是去猜傻的原因。傻和疯大约还有差别,也有相似,都是偏差人群。一方面,也许生来就是傻的;另一方面,介于这是知青,也许又有其他政治原因。这就留着读者自己脑补了,作品中倒是没有其他细节供以揣测。好心人将傻子拖开,或许是出于急着看棋的心,却描写成「发了善心」,读起来也是暖暖的。傻子依了,到墙根儿唱,完全置身事外。对决这样重要的情节,还设计一个完全事外的人来调节,顿时觉得这个世界很大,并不止于描写中的那些人。
回想起本科作业要求写剧本写小说,自己在创作时的人物、细节,那差的可不是一截两截。现在能读到好作品就很开心了。
*对弈者的选择
「十个不吉利,九个人好了。」
没参加的那第十个人并没有花笔墨写,因为不是表现的重点,并不需要赘述。自己写作时,常常希望把所有写作的目的都在纸上表现出来,以为这样读者才能理解。这大概是错误观念:都写出来,岂不跟《红色》(去年某抗日偶像剧)一样,当读者都是小白?本来「cultured readers」应该可以理解写或者不写的理由,有些东西还是不写的好。这也是需要自律的地方。其它没有写的,比如江湖上跑来的棋手。本以为有黑马出现,最后还是只留下冠军。
*现场制作棋盘和棋子,效率真高。
*走棋风格
「棋是道家的棋」
王一生姿势上真是和站桩、坐禅相像:「双手扶膝,眼平视着,像是望着极远极远的远处,又像是盯着极近极近的近处」。之前捡烂纸的老头儿教他下棋也是阴阳之气、生命的盛衰这一挂。
*对晚上对决场景的描写
忽然人群发一声喊。我回头一看,原来只剩了一盘,恰是与冠军的那一盘,盘上只有不多几个子儿。王一生的黑子儿远远近近地峙在对方棋营格里,后方老帅稳稳地待着,尚有一「士」伴着,好像帝王与近侍在聊天儿,等着前方将士得胜回朝;又似乎隐隐看见有人在伺候酒宴,点起尺把长的红蜡烛,有人在悄悄地调整管弦,单等有人跪奏捷报,鼓乐齐鸣。我的肚子拖长了音儿在响,脚下觉得软了,就捡个地方坐下,仰头看最后的围猎,生怕有什么差池。(46页)
想象力丰富的描写,一下穿越到了古时,又给作品加以纵深感。
*画家藏画
我搀了王一生慢慢走,光亮一直随着。进了文化馆,到了画家的屋子,虽然有人帮着劝散,窗上还是挤满了人,慌得画家急忙把一些画儿藏了。(48页)
棋也和了,人也归了,快结束了还不忘添加人物细节。画家之前照顾这帮青年,紧要关头记得藏好画品,又是一个饱满的角色。
*棋道与生道
老头儿说,棋就是这么几个子儿,棋盘就这么大,无非是道同势不同,可这子儿你全能看在眼底。天下的事,不知道的太多。这每天的大字报,张张都新鲜,虽看出点道儿,可不能究底。子儿不全摆上,这棋就没法儿下。(16页)
*First-world problem
王一生还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候,叙述人就在想看书看电影。非洲还有人没饭吃时,美国人在纠结星巴克点的卡布奇诺是加牛奶还是豆奶。最后还是说到了:
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倦意渐渐上来,就拥了幕布,沉沉睡去。(49页)
老者那一句「中华棋道,毕竟不颓」,或许还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