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是指能启动、激发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像细菌、病毒或寄生虫,也可以是自身的组织器官。抗原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结合并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能力,即免疫原性。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结合的能力称为反应原性。
完整的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
半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的物质。半抗原与载体连接后可成为完整的抗原,进行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三大特征:免疫原性、反应原性、特异性
免疫原性取决于抗原的异物性、理化特性及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和方式有关。特异性取决于抗原分子所含有的表位。
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氨基酸残基组成序列(一级结构)——线性表位,或由不连续的蛋白质三维结构组成——构象表位。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础。
抗原决定簇大多数位于抗原物质的表面,有些存在抗原物质的内部,须经酶或其他方式处理后暴露出来。一般由5-1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一般抗原有多个表位,半抗原相当于一个独立的抗原表位。
在WB实验中,经裂解变性后蛋白质成一级结构,故识别线性表位。但有些在非变形条件下结合的是构象表位。
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的,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抗体三大特性:特异性、多样性、免疫原性
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后,B淋巴细胞病原体/抗体表面结构特征,迅速产生众多抗体蛋白,从这些蛋白中筛选出最能够结合抗原的抗体分子,实现免疫功能。
抗体结构:“Y”型结构,两条轻链(L链)~25kD,两条重链(H链)~53-75kD。轻链和重链之间由二硫键连接。同一抗体分子中的两条H链和两条L链的氨基酸组成完全相同。
可变区(V区):位于H链靠近N端的1/5或1/4处或L链靠近N端1/2处,V区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随抗体结合抗原的特异性不同而改变。
恒定区(C区):除去可变区其余均为恒定区,C区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在同一种属动物的同种亚型中都比较恒定。
2个抗原结合部位(Fab):“Y”上半部分的“V”部分
一个基部片段(Fc):是抗体与效应分子或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 抗原与Fab段结合,一抗和二抗结合再Fc段
铰链区:是一条单链,所以赋予抗体可以进行多种旋转。
用木瓜蛋白酶处理后,可形成2个Fab和1个Fc
一抗: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能识别出目标蛋白,但是用肉眼看不出来。
二抗:与一抗恒定区特异性识别,并带有可被检测出的标记(HRP、荧光),可以检测一抗的存在,并能放大信号。以多抗为主。
单克隆抗体(mAb):由单一B淋巴细胞克隆产生的高度统一、仅识别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抗体。如何获得:由动物免疫后,采取杂交瘤技术来制备。一抗使用目的蛋白免疫。
多克隆抗体(pAb):由多个B淋巴细胞克隆产生,受多种抗原决定簇刺激并可以与多种抗原表位结合的抗体。如何获得:由动物免疫后,直接采取血清获得。二抗使用健康动物体内提取的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进行免疫。
内参抗体:是在检测样品中高表达,且表达水平相对稳定,一般选择管家基因编码的蛋白。用途:矫正蛋白上样量;判断转膜效率;判断Marker分子量是否正确;判断实验流程是否正确。
内参抗体如何选择:首先确定样本种属(动物/植物),再看细胞定位(全细胞裂解液/和蛋白),最后判断分子量,内参蛋白的分子量和目的蛋白的分子量相差不应太大或太小。
蛋白标签:利用DNA体外重组技术,与目的蛋白一起融合表达的一种多肽或者蛋白,以便于目的蛋白的表达、检测、示踪和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