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谷英村位于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镇,地处平江、岳阳、汨罗三县市交界处。明洪武四年,张谷英村始祖张谷英自吴入楚,先迁新墙,再迁渭洞石桥冲建立第一个聚族定居点。明嘉靖间,七世祖张公泰迁居渭洞之西头岸,这是张谷英村聚族群之始。明万历间,八世祖张伏层再迁居至渭洞张谷英村现址,建张谷英村古建筑群主体的第一代屋,即“当大门”正堂屋。清嘉庆七年,十六世祖张续栋建第二代屋——王家塅。约在嘉庆八年至十年,张续栋兄张续彬建第一个庄园风格的居住点——上新屋,至此张谷英村建筑规模基本定型。
张谷英村的选址很有讲究,四面环山,地势北高南低,又有渭溪河、玉带河横贯全村,俗称“金带环抱”,山脉对村庄呈合围之势。张谷英村还有一个美誉——“龙”形村落。古村呈半月形分布在山脚下,主体建筑群沿龙形山延伸,与龙形山一起构成龙形村落形态。据说当大门是龙嘴,门前有溪,溪上有两座八字形的石桥,被称为龙须,有意思的是在大屋前两侧都设计有烟火塘,酷似龙眼。王家塅、石大门构成龙身,上新屋构成龙尾。更神奇的是在龙头当大门前百米处有一块天然巨石,当地老百姓叫它龙珠石。这样一来,也就如同一条巨龙戏珠。
张谷英村的交往空间——街道——不在于多,而在于美。村内的历史街区只有一条,却是非常的特别。这条街道是在历史悠久的古驿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它还沿着美丽蜿蜒的渭溪河布局。古街是张谷英村最具生活气息的公共空间。畔溪走廊和百步三桥是古街中最美的地方。畔溪走廊宽约2-3米,长约200米。在挨着渭溪河一侧,设有供人休息的长廊,还有一个动听的名字叫做“美人靠”。百步三桥顾名思义,就是在不到一百步的距离中,布局三座小石桥,使整个古街看起来富有灵气,韵味十足。有学者称其为“溪自阶下滴,门朝水中开”。
作为村庄的筋脉——巷道,是张谷英村最大的特色之一,幽静、深远、四通八达,联络着这个庞大家族里的每个小家庭。村中有巷道62条,共长1459米,最长的为74米,直通10个高堂。巷道既为分割房屋的界线,又是交通干道,可使村人串门入户,晴不曝日,雨不湿鞋。由于巷道两面由青砖垒墙直达屋顶,高达10余米,墙高且厚,利于防火,又称防火墙。如遇火灾,只须将通道上的瓦撤开,就可截断火路。设计之巧妙,不能不令人赞叹。
张谷英村古建筑群依托自然,寄情山水,借地形、地势、地貌之特点因势设计营造,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的诸多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独家风格。
当大门位于张谷英村龙形山前,即“龙嘴”。其屋为明万历初年八世祖思南公所建,共有大小堂屋和天井各二十四个,住房四百二十二间。该屋整体形状如一把打开的折扇。
王家塅位于龙形山侧,清乾隆三十七年,由张谷英公第十六代孙云浦公所建,布局规范,如干枝形。房屋布局为三井四进,共有二十四个天井,四百六十八间房屋。巷道纵横交错,成十字穿堂。门庭严谨,高墙耸立,有古园林庙宇风格。
上新屋位于龙形山尾,清嘉庆十三年由张谷英公十六世孙续彬公所建。从外观上看,结构严谨,高墙耸立。从高处俯视,似飞机模型。封火山墙,采用形似岳阳楼盔顶式的双曲线弓字形,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有”岳阳楼外楼“之美誉。整个房屋以木结构为主,以青砖、花岗石结构为辅,共六进七井八横堂,共一百七十二间房屋,具有明清时期古庄园建筑雏形。
张谷英村地处偏远山区,在数百年的历史中,始终与外界无甚多联系,因此闭塞保守。由于地理条件的特殊性、家族庞大的客观性、建筑风格上的个性化还有家族自身的人文作用等方面的原因,使这个古老村落形成了别具韵味的民俗风情,清新自然,古朴独特。
参考资料:
汤毅. 湖南历史文化村镇空间形态研究——以金山村、靖港镇和张谷英村为例[D].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张强.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研究——以岳阳县张谷英村为例[D]. 长安大学, 2009.
图片来源:
百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