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凯文·凯利《失控》的读书笔记第二篇
很多好看的蝴蝶的食物其实都非常单一,只吃某一类特定的植物。植物也很忠诚地只给某一种蝴蝶吃。为什么会这样?首先从进化聊起来。
/ 01 共同进化 /
达尔文的进化论可以说是大自然的产品迭代规则,它讲究适者生存,生物会尽力适应环境——捕获食物、保护自己。他们所适应的环境里面也包含他们的天敌。
蝴蝶和它的食物就是一对天敌:植物为了不被全部吃掉,进化出各种毒素,蝴蝶幼虫为了不被饿死,进化出各种抵抗毒素的方式(蝴蝶翅膀也越来越好看了),但是植物也需要蝴蝶为它授粉。
最终一种植物与一种蝴蝶配对:植物饲养这种蝴蝶幼虫,毒死其它蝴蝶幼虫,这种蝴蝶长大后只为这一类植物授粉,不理其它植物。一对天敌最终没有你死我活,而是共同生存了下去。
所以祝英台化蝶以后,梁山伯化成她的食物,也许更合理?
哈哈言归正传,生物进化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所以天敌之间不会真的把对方赶尽杀绝,反而是相互为对方服务,然后让自己过得更好。这是就是共同进化,大自然的智慧。
/ 02 囚徒困境 /
共同进化现象,在人类社会中有类似的存在,叫作“囚徒困境”:
对两个囚徒做隔离审判,如果两人均认罪则都受惩罚,如果两人都否认则都被释放,如果一人认罪,那么认罪的人得到奖励,另一个受到惩罚。也就是说——合作或背叛都有可能得到回报。
单次囚徒困境游戏就是赌博。但如果不断重复,囚徒困境的结论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上次合作成功的两个囚徒下次还会继续合作,上次遭到惩罚的人下次会选择让对方接受惩罚,也就是“一报还一报”。以及它的对立面:为了下次自己不被报复,囚徒可能倾向于选择不要让对方接受惩罚。
这个游戏解释了工作中常见的很多合作关系:不考虑外界因素的前提下,相互合作的很容易继续合作下去,相互伤害的如果不能远离彼此,就会继续伤害下去。就像腾讯与京东的联合、京东与阿里的竞争。就像产品与研发之间玄之又玄的协作关系,有时候相互配合,有时候相互伤害。
从群体角度来看,不论是相互配合还是相互伤害,都会对彼此造成影响。
前面提到的蝴蝶与植物,就像一对反复做囚徒困境游戏的玩家,一报还一报,结果从原本的互相伤害变成了互相依赖,最终一起免于被自然淘汰。或者反过来:这不是此消彼长,而是相互适应。从对于两个物种来说,收获大于损失,这是个非零和的游戏。
作者把这个过程比作一支探戈,跳舞的双方在配合、也在对抗,观众看到的是一支充满张力、赏心悦目的舞蹈——这不就是人类社会的样子吗?
/ 03 非零和游戏 /
把“共同进化”与“非零和”的概念放在工作中,可以解释一些项目管理的东西。比如:在工作中,怎样在协作team里建立良性协作秩序?
现在分工高度精细化,大多数岗位需要与别人协作完成工作。比如:产品、设计、研发之间高度协助,但彼此之间并不存在上下级关系,怎样激励协作效率提升,又不显得自己咄咄逼人?
1)要建立相互信任的沟通氛围,彼此间可以信任地提出问题或质疑,而不会担心得罪对方,也不会因为有人质疑你而生气。这是高效率协作的前提。
2)在各方可接受的范围内建立一个基础秩序,然后按秩序开展工作。第一次协作尝试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要有人不断强调变更事项、谁需要怎样做,总之只要任务完成顺利,而且你是努力维护有效秩序的人,那么基本上主动权大半就在你的手上了。至于沟通过程,你可以和风细雨,也可以雷厉风行,在相互信任的team里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风格,但更关键的是有效的行动。
3)接下来,第二次协作,基于上一次的好结果,大家会延续上一次的秩序。这时可以再一次尝试增加一些规则,重复第一步的做法,观察合作的反馈是否是良好的。
4)循环前面的过程,直至达到足够高的合作效率。
这与产品迭代的道理一模一样,推出一个功能,监测它的数据表现,再进行下一次迭代。个中感触却比产品迭代微妙得多。
协作的小伙伴们大多应该跟你一样有改善工作效率的意愿。过程中你要尝试寻找一个良性的秩序,要去了解协作的小伙伴的想法,去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规则,然后约束自己。
这样的秩序不是某一个人说了算,而是每个人(包括维护秩序的你)都要有让步,但让出去的成本换来了更高的效率。多数情况下,每个人的收获都超过付出——这是“非零和”的共赢思路。
实际上大多数时候,公司已经有现成的规则放在那里,比如公司流程、业务惯例、KPI。但我们还是经常会觉得协作中有各种障碍,这种时候,可以尝试用这种方式让小团队更紧凑。
至于遇到反对?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质疑的权利,那么有人反对也很正常。这个时候来一些讨论或者头脑风暴,甚至,干脆吵上一架也行。毕竟有秩序就要有人付出,每个人对秩序都有自己的理解,这不一定是个斯文的过程。就像产品和研发撕逼,多正常啊。就事论事,保持良好沟通,协作总是会继续下去。所以这里的重点,是公开有效的沟通,“非零和”的付出心态,和有意义的行动。
不过,前面说的内容只适合处理工作中的协作方式,就事论事,而不是用来改变什么人。如果有谁用它做玩弄人心的把戏,恐怕只会伤害别人对ta的看法,甚至失去信任了。
—————/ END /—————
《失控》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我会继续看下去,读书笔记也会继续写。下一篇可能还是《失控》的笔记,也可能是别的关于产品的内容。
欢迎关注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