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讲到了印度的教育。在印度能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多出身富裕阶层,从小接受英语授课,所以英语几乎是这些人的母语。这个群体的代表是印度的IT队伍。2017年40万人申请美国的H1B签证,其中75%的申请来自印度。
去年有机会去班加罗尔参加公司亚太区组织的一个团队培训,受训人员共有20个左右,除了二个中国人二个新加坡人外全是印度人。培训主要内容就是务虚洗脑,给大家灌输公司发展战略,讲公司包容文化inclusion ,讲成长的思维模式 growth mindset,讲各种软技能如演讲技巧和创新思维等。授课老师大多是公司高层,他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大家多说话,多分享,互相讨论。另外一个任务是考核选拔。
MBA
尽管我对于印度人的能言早有体会,但是课堂上他们的发言仍然让我耳目一新。他们发言积极,任何一个人站起来发言的时候就很自然地进入了专业的演说模式。从站姿,手势,与听众眼神的交流,到论点的提出,立论到结束时的点题,都只能用专业来形容。这样的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普遍如此。
与他们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们四个说汉语的中国人和新加坡人,讲话不积极,讲话也是标准的”工程师式的技术发言“(给我们培训的德国同事,公司fellow,对我们的评价)。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要求我们关注技术,要有几把刷子,技术好了啥都不怕。于是我们都努力成为好的工程师,成为技术大拿。
而印度人的高等教育与我们完全不同。
培训过程中的几个社交环节中我和印度人进行了交流。我直接问他们怎么有这么好的表达能力以及战略思维能力,我得到的回答是他们都受过严格的训练。与我们培训一起培训的印度人中超过半数的人都同时拥有工科和MBA学位。他们的榜样是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是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他们都努力沿着这些着名印度精英的足迹,进入IIT学习工科,然后拿到MBA的学位。
MBA不是万能的,但是拥有MBA学位的人和没有MBA学位的人是有明显不同的。通过MBA的熏陶,印度的IT精英们在技术能力之外可以看到技术之上的东西,而不是沉溺与技术。MBA的训练使得他们更具战略眼光,更有管理技巧和沟通技巧。
一周的培训很快过去,我能看到印度人的表现已经打动了来自总部的高层。假以时日,他们必然会得到更多来自总部的信任。
印度IT工程师群体中的大多数都接受了MBA教育,这是我观察到的他们在硅谷更能获得成功的一个因素。
其他的因素我们回头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