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死之后的表现都是不同的,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跟为人民服务一文里说的一样,而陶渊明在当时对死的理解就不一样,有一种人叫赶尸人,而在当时,赣师人是不受欢迎的,如果你感受到一个小镇上,他们那个小镇又离奇的死亡了,一个人或者是哪家东西被被偷都肯定会推到赶尸人身上,因为大家都认为他是不吉利的,看上就想轰走,陶渊明却认为死是必然的,所以用这首诗表达出来了,自己对死后的看法,他对死的感觉是悲壮的,认为死后就没有人知道他了。
但他有一点没写了,在当时不受欢迎的人,未必在以后不受欢迎,经过时间的洗礼,任何东西都有无限的可能性,就比如说杜甫在当时他们认为杜甫就是没有用的,但是经过时间的洗礼,他把她放到了现在,人们是多么欢迎他,他是多么的受欢迎,又比如苏轼,他在当时也是那种特别不受朝廷的待见,但是现在呢,人人都能想起来苏东坡,已经跟孙悟空的知名度差不多了,当时的李白可能被认为是那种癫狂,有点小疯的,但现在呢?那叫豪放,那叫豪迈,那叫豁达,那叫潇洒,这就是时间给人的改变,不管你在当时有多火爆,如果不能深入人心,那你将会被遗忘,但比如说你是那种秦始皇之类的大人物,那你就会被记住,并且可能会垂名千古,有一种人也会被记住,但是种例外,是奸人,秦桧之类的人,他会遗臭万年,但也会被人记不过是那种你一想起来他就会把一堆负面的贬义词甩给他,这是两种极端,你不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但一直被记住。
当一个人意识到他的生命会结束时,他的生命也真正的开始了,这句话显得离我们很远,但又离我们很近,能摸出来大概的轮廓,但填不完他的细节,这是个奇妙的问,有些人在的时候意识到问题,已经是老年了,这些人会感到沮丧,因为没有办法像年轻人一样意识到生命,并且努力的朝自己所谓的生命目标去奋斗,所以早意识到你就多了,体验生活,享受生活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