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邻居李叔,六岁那年,因父亲被日本人杀害,就成了独子,李奶奶二十多岁守寡,就带李叔,为人浆补衣服,艰难度日。有人讲要李奶奶再嫁人,李奶奶怕李叔受委屈,就终生一人。
因为日子苦,勤俭,已经习惯,但李叔勤俭的有点抠。好在,八年抗战,打跑了日本人。国内战争也结束,新中国成立,建立了人民新生活。李叔家,贫农,分了房产,分了地,过上了衣食有依的生活。后来,李叔还娶了老婆,生了两男三女,一个大家庭起来了。日子也日渐好转。但节俭,节俭的有点抠的生活习惯没变。
李叔成家后,李奶奶就把家政大权交给了李叔李婶,两口子持家有方,日子过得日见好转,在乡亲中间显然脱贫。可日风习俗,婚丧嫁娶,乡亲们会随个礼份的。李奶奶带李叔单独过日子时,没有,也没人讲,还特意请他们母子两去吃饭。李叔成家后,日子好过了,可这习惯一直没变,不但没有礼钱,还一去一家七八口人,渐渐地,人们的态度不再慈善,李奶奶要李叔多少上个礼。李叔佯装答应,可到了谁家婚丧嫁娶,照样一家人头上担个脑袋去吃喝,其他没讲。李奶奶渐渐地不再去了,就是有人看她年龄大礼节上叫她,李奶奶也托辞推诿,不再参与。
日久天长,有人不好意思讲,渐渐地,这种场合,大多孩子也不再喜欢跟他家的孩子玩,别人吃饭也不愿同他家人一桌,实在是不和谐,大尴尬,李叔李婶宁可不让家人去,也不愿出一分钱的礼钱,最后就是不管谁家的婚丧嫁娶,也没人给他家送帖子,他家也就不再参与,好像不是这街道上的人一样。
他家最大的是姑娘,还好,学习第一,刚回复高考的第一年就考上了农校,也没人相庆,据说后来还在某市当上了副市长,也没人打问,也没人相求,李叔还是一如既往地节俭,节俭的有点抠。
又多年过去了,李奶奶一直保姆似的,给李叔李婶带孩子,烧饭,洗衣服。这年终于做不动了,病在床上起不来了,吃喝也要人侍奉了。
每天早饭,李叔或李婶,一双筷子一碗饭,饭上放着一少许菜。中午再来看看,饭未动,就省事了。如果李奶奶吃了,就会重新换一碗。晚上了,李叔会看看李奶奶拉尿了没有,李婶这些是不管的。李奶奶也不知道是自己怕吃多了,拉尿多了,还是就是自己不舒服吃不了饭了,反正吃的很少很少,没有外人去看,就连他家的亲戚也没人去看。只是我们邻居,我妈妈会偷偷地去看一下,偶尔改善了饭偷偷给她一点,否则李叔李婶看到了不高兴,说是故意给他们两口子难看。
这样的日子没多久,终于李奶奶,躺在冰凉的土炕上,在快要过年的寒冬腊月,结束了她苦难的一生。
这天,下着小雪。某市的副市长大姑娘没回。一个人没有,没有人来帮忙,没有人来上一分钱的礼。怎么办?总不能自己两口子把李奶奶背出家门吧。李婶和李叔到我家给我爸妈磕了头,要我爸妈带他们两口子去请人。虽然我的爷爷去世,他们光来吃饭,没有礼钱。我的三个叔叔婚娶,生小孩,他们也没来更没礼钱。但是,李奶奶不容易的,爸妈还是带着他两口子,挨家挨户去磕头,赔礼道歉,请人来帮忙,上万人的一个街道,几百家都磕到了,最后迟迟来了十二个人,包括我的爸妈。
终于,十二个人把一场,本应该热热闹闹的丧礼,简简单单地,草率地变换着角色演完了。总算不是李叔李婶亲自把个老娘背出家门的。也开创了全街道的第一。第一个没有大孙女参加丧礼,第一个没有收到一分钱的礼钱,第一个没有人主动帮忙的丧礼……
嗨,这只是生活中,李叔李婶抠门的一个典型大事。小事小节的抠门数不胜数。不知道是不懂还是装不懂,反正他们两口子跟我爸妈偶尔聊天,也很向往别人家过红白喜事时的气派的。为什么从来不肯付出一点点的钱财礼物呢?仅仅是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