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都被这样的应用题折磨过——一个水池,有几个水管往里注水,有几个水管往外放水,注水和放水的速度还不一样,求解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多久能注满?多久能放完?管子应该怎么开?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当年一边做题,一边想,出这问题的人可真是书呆子,谁闲的没事干这么玩儿?这不有毛病么。应试教育尽是为了考试而整这些个没用的问题,脱离生活、脱离实际。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有了一个切实的需求。我要把一个大的水桶里灌满水,有用。水桶大到放不进水池里;抱起来对着水龙头又太费劲,越往后越累,抱不动了还得脱手砸了脚;水龙头又不好接延长管,也没有那么粗的管子。
看着流动的水流穿过这一套我随手拼凑的装置。我猛地意识到,这不就是当年的那道题么?!小学中学高中大学期中期末周周练中考高考考研考公考编,教育的意义在这一刻具象化!
三十多年的回旋镖,正中眉心。
灵台透亮,一通百顺。
除了发现教育是有极大的意义以外,还有一些思考到的启示,与大家分享。请看下面这段视频并与第一段视频做仔细对比。
第二段视频是大水桶快装满的时候。仔细看,发现什么了吗?
可以看到,越到后面,桶越满,出水盆和进水桶之间的水位压差越小,往桶里装水的流速越慢。
这像什么?这个大水桶,像不像我们现在手机的电池?给手机充电的时候,刚开始会很快,越到后面,越慢。有的手机还会设定进入一个涓流充电状态,一点点地充,以保护电池,延长寿命。
还像什么?像不像学生学习考试?当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学什么都很快,进步很明显。越往高处,越难。从60分提高到80分,较为容易,从80分到90分,相对不那么简单,要从90分冲击100分,这个难度,大家都知道。
世间万事万物,皆同此形,形同此理。
宇宙间有一个大道,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都遵循相同的法度。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
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连通的软管,不是一路从高到低的,而是先从低到高,跨越了一道坎以后,才把水从出水盆引到桶里。当然了,这里面还有一些物理学原理,比如连通器,比如,归结到最终的液面高度,还是要“水往低处流”等等。
但是我想说的启示,还不止于此。
在没有使用任何电力、水泵的情况下,通过巧妙的连接,仅靠自然的力量,就驱动这套装置运行,使水达到了一定的提升扬程,从低往高走,翻越阻碍,最终到达目的地。理论上讲,一个标准大气压能将水柱支撑至约10.3米高度。也就是说,这么一套简单的装置,软管中间可以跨越三层楼的高度。
自然之力,何其壮哉!
这是什么?
上善,若水。
只有“液体”,能有这种神奇的效果。固体气体都不行。当然了,自然界中的其它物质形态,自有其玄妙之处,以后有机会再讨论。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