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一个皇室血统里不被重视的皇子;他是常年生活在贫苦边塞,几乎被贵族社会遗忘的贵族;他是吕后对刘氏后裔残酷屠杀中少数能存活下来的后裔;他是谢绝吕后封王、辞谢大臣推上皇位、但最终却又在西汉初期血雨腥风的政权争斗中登上皇位,且创造出史上“文景之治”盛世局面的皇帝;他是生前未在宫殿增添一砖一瓦、死后仅用瓦器陪葬一切从简的封建君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文景之治的开创者----汉文帝。
汉文帝就是这样一个人,看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的一位大人物。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这位宛如隔壁家邻居的不朽大人物。
大家都知道,汉文帝是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项羽时期诸侯王魏豹的妾,刘邦得天下后收为官奴,地位不高也不受宠。也许正因为这样,在吕后大肆残害皇宫后妃、杀戮皇子时,他们母子才没有成为重点对象,得以保全。而且其儒弱的性格一直不被父亲刘邦看好,但最为重要的是他自己对皇位本来就没有一点点的兴趣。被分配到边远地区的刘恒(汉文帝)低调、安于现状、无作为的态度,使他在边关慢慢淡出了利益争斗集团的视线,在哥哥弟弟们前后三个赵王都被吕后残忍害死后,他被吕后任命为第四任赵王,听起来就十分惊恐,这是前仆后继的赴死节奏啊!可是,这位皇子的做法是——婉言谢绝了吕后的“封赐”,问题是居然没被怪罪!
按照常理这路货色就只能当一个好弟弟,登上皇位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但世事难料,往往在这种时候,皇位就像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一样砸到了他的头上。甚至于皇位触手可及,就放在面前,刘恒还在犹豫要不要继承皇位。
看到这里,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想----这人是不是脑子有问题?
当他不能再辞谢的时候,他则是在一边匍匐前行、一边打探消息、一边准备逃返的这种惶惶不安中,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按照推理,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他很有可能成为惶惶不可终日的傀儡皇帝,或者也有可能成为权臣们过渡的工具。
但命运之神就喜欢和人开玩笑,她就和刘恒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刘恒登基后,他不仅摆脱了权臣的控制,还创造了一代传世霸业,最终成为了史上有名的汉文帝。可当时的刘恒并没有这种想法,他最先要做的就是巩固汉王朝的统治。
首先他遇到的是一份来自不知名女子的奏折,奏折中写道,希望汉文帝可以解除对犯人身体上的摧残,废除肉刑。汉文帝采纳了奏折中的意见,这一举动成功地获得了民心,也大大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力,度过了刚登基的几年饥荒。
而汉文帝最大的功绩当然是轻徭薄赋,单单说这个词,可能人们想到的更多是唐玄宗这样的人物,但汉文帝在这块也毫不逊色。
秦朝的时候,因为推行的是军事强国,铁血文明,每年都需要收取大量的赋税来维持军队的花销,所以当时的农民可以说是苦不堪言,每年要交收成的二分之一作为赋税,冬天还要压迫去造军事工业。不注重民事工程,疯狂奴役百姓,这也是秦朝如此快速灭亡的原因。
而后来到了汉朝的刘邦时期,赋税得到了控制,减到了收成的三分之一。虽然比例减了,但对百姓来说也还是很多。
直到汉文帝时期,赋税竟然一举减到了收成的十五分之一,这已经是低的不能再低了,可以说只够勉强维持国家政府机关的日常基本运行。对此,人民当然是十分高兴啦。但这种制度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必须和北方那位不友好的邻居---匈奴和亲。这种场景令汉文帝十分悲愤但又无计可施,完全是一种悲壮君王的形象。
不过汉文帝最让人钦佩的地方,就是他深刻地认识到了“民”的力量。认识到这个力量虽然在平时不显现,然而你绝不能忽视它。如果过分侵犯了“民”维持生存的起码权利,“民”就不是原来的被动状态,就像唐太宗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统治者要能对“民”让步,就要顺“民”心。
虽然汉文帝统治下的汉朝,总是不断受到匈奴人的欺负,但是在他在位期间,大大地巩固了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励精图治,百姓富裕,为后来的汉武帝讨伐匈奴提供了雄厚的资本。而最为重要的是,他成功地培养了下一代,使得“无为而治”的思想得以延续。
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汉文帝之前没有做过皇帝,怎么之后又那么有政治头脑呢?这里大家就可以自由想象啦!有可能是当时摄于怒吼的淫威保持谨慎的低调,之后吕后死了,汉文帝才利剑出鞘。但不管咋地,汉文帝是一代明君是毋庸置疑的。
汉文帝刘恒在位时长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刘恒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也要求一切从简。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刘恒是一生都注重简朴,严于律己,宽容平和,为世人称道的皇帝。
评价:不得不说,汉代有个汉武帝刘恒是其幸运,使得汉朝空虚的国库得以充盈,使得国家实力由衰转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