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蜀汉政权来说,关羽失荆州是一个致命伤,也是蜀汉历史上的最大悲剧。关于蜀汉在荆州战役中不发救兵的问题,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来不及去救。但因为《三国志》中没有记载,所以后世对此也是猜测纷纷。然而到了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看法,说是由于关羽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方针,所以诸葛亮决定要借吴人之手除掉关羽!“诸葛借刀杀关羽”于是被炒得沸沸扬扬。
在讨论诸葛亮的失职问题之前,需要先弄清楚一个关键问题——关羽攻打襄樊,到底是谁的决定?这场战争是不是从一开始决策上就存在失误呢?
关于这个问题,《三国志》中没有记载,但十之八九是刘备的决定,因为这样大的军事行动,没有最高统帅部的命令,关羽是不敢自作主张的。
蜀汉的最高统治者是刘备,只有刘备才有决定权。自从刘备取益州,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形势一片大好。蜀汉的事业可以说是蒸蒸日上、欣欣向荣。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也说“汉事将成也”。
不过尽管暂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此时刘蜀的力量跟曹魏相比还是相差甚远的,此时北伐的时机并不成熟。但刘备这时候的脑子可能有点发热,有点利令智昏。过去的刘备看见曹操非常害怕,凡是和曹操打仗,刘备是必败。但自从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黄忠刀劈夏侯渊,刘备居然破天荒地第一次打败了曹操,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这一下子,刘备就牛了,就抖了,就自以为了不起了。刘备自称汉中王后,和曹操并驾齐驱,刘备骄得很,狂妄得很,他不顾蜀汉国力弱小,竟然马上做出决定,命令关羽主动出击,攻打曹魏的军事重镇———襄樊。
照理来说,刘备头脑发热,军师诸葛亮就应该冷静,应该在刘备发热的脑袋上泼点冷水,让他清醒清醒,但找遍《三国志》,也没有看到有诸葛亮在攻打襄樊这件事情上反对刘备的记载。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这个时候诸葛亮的职务是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就是说诸葛亮主管刘备统帅部中的大大小小的所有事情,刘备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诸葛亮都是可以参与的。诸葛亮虽然不是决策者,但他可以向决策者建言献策。可见在这件事情上,诸葛亮显然没有尽到军师的责任。
至于诸葛亮在关羽北伐襄樊战役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在《三国志》中并无十分明确的记载,但还是可以发现其中的奥秘的。最关键的一点是:关羽出兵攻打襄樊,无论从时机、条件等各方面的情况来看,都违反了诸葛亮早年提出的《隆中对》。
《隆中对》的策略基本上就是诸葛亮助刘备打天下的军事大纲。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得很清楚,北伐必须符合这样五个条件:第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就是说蜀汉要同西南少数民族搞好关系。但当时刘备同少数民族并没有搞好关系,因为刘备虽然占领了益州,但他们是外来户,以孟获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对刘备侵占他们的地盘是非常痛恨的,一有机会就要兴风作浪。在关羽攻襄樊时,少数民族问题根本没有解决。
这第二条,就是“内修政理”。所谓内修政理,就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刘备夺取四川汉中是非常不容易的,刘璋这个人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刘备打四川打得非常艰苦,连庞统也战死了。刘备前后经过九年的苦战,才得到四川这块根据地。九年的仗打下来,军队十分疲劳,四川的经济破坏得很厉害,老百姓也不堪负担。所以关羽此时的北伐根本不具备足够的实力。
第三个条件就是“外结好孙权”,孙刘联盟的重要性早在我们之前的三国系列就分析过了。但这时的蜀汉和东吴的关系已经很紧张了,虽然孙刘两家最后没有动武,但双方已经撕破了脸皮。
实际上,诸葛亮自己也知道孙刘联盟靠不住。他曾经对法正说过这样一段话:“主公在公安的时候,北面害怕曹操的强大,东面害怕孙权的威胁,主公的身边又害怕孙夫人。”所以诸葛亮对孙刘联盟的前景是非常担忧的。
可能有的人会这样认为,诸葛亮毕竟不是神,他也不可能未卜先知,可以预测到孙权会乘关羽北伐的时候偷袭荆州。诸葛亮确实不是神,但是诸葛一生唯谨慎,他用兵打仗向来小心翼翼,从不做冒险的事。在关羽出兵攻打襄樊的时候,荆州城防必然空虚,诸葛亮又怎么会那么粗心,不提醒刘备或者关羽要当心孙权会突然袭击,从背后捅上一刀呢?这是军事常识,诸葛亮怎么会不懂这个军事常识呢?他的警惕性又到哪里去了呢?
还有关于北伐的第四个条件。诸葛亮曾经说过,北伐还必须要等到“天下有变”。天下有变是指曹魏有变,这个变是指曹魏统治集团发生内乱,或者说是出现农民起义、兵变,总之,要等曹魏内部出现问题才能出兵。关羽北伐的时候,却是“天下无变”,也就是说曹魏内部很稳定。当时曹操已经完全控制了汉献帝,曹操称魏王,马上就要做皇帝了,而且也没有多少人反对,甚至连孙权也劝曹操称帝。不要说什么有变,简直就是天下太平,曹魏的统治稳固得很。
第五,诸葛亮的战略部署是蜀汉的北伐必须兵分两路,从不同的方向出发,荆州军攻打宛城、洛阳,益州军攻打长安,像一把老虎钳一样发动钳形攻势,使魏国首尾难顾。但关羽的北伐,只是出动了荆州军,刘备在益州的主力部队却纹丝不动,让关羽这一支偏师北伐,这不是完全违背了诸葛亮亲手制定的隆中决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