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为师30年的自己
1990年8月,19岁的我从江苏省新苏师范毕业,分配至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工作。今年,正好是我工作的第30个年头。原本,我对此没有多大感触,觉得30年和之前的29、28年没什么区别,但因为不断被人提起,学校又在教育局的牵头对30年及以上教龄的教师举行了一次授奖仪式活动,这一天又恰好是教师节,使得我原本平静的心也起了涟漪,不仅感叹时光的悄然流逝,更激起我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反思。也许,这就是教师的职业性思考吧。
虽然日常我是个有坚持写作记录习惯的人,也确实写了不少关于自己教学、关于自己课堂,甚至是自我成长等方面的文章,但今天我更想对自己说的却是这三句话——
第一句:不急,慢慢来
这几天,我和学校音乐组的宸悦、扣刚老师正做合唱社团的招募工作,我们有社团的构想,但孩子们的热情似乎有点无法抵挡,使得我们的招募工作有点是在控制人数。今天,招募工作基本结束,下午我们准备开始发放“告家长书”。午间吃饭在食堂遇到以前教过的瑶瑶同学,她是一位非常认真、对自己有要求的孩子,在合唱社属于几乎不用老师多操心,在团队中有良好的示范作用。问起社团参加与否的事,瑶瑶低声跟我说:“老师,合唱社这学期我不再参加了。”我感到很吃惊,按我的理解,这样的孩子一定会继续来学习的,怎么带了一年就不再坚持了呢?瑶瑶是个非常有想法和主见的孩子,见我着急连忙告诉我:“周老师,是这样的:之前参加合唱社活动后,每次回家写作业就特别迟。平时,我除了写学校布置的作业,我还需要写爸爸妈妈给我布置的作业。所以,这学期我决定不参加社团学习了。”
原来如此,我非常理解并深深同情地答应了瑶瑶的决定,但心里还是有忍不住的可惜:这么一个优秀的学生,她也不得不在作业(成绩)与兴趣(爱好)之间作选择。关键是,她才上三年级(二年级刚刚升三),但她的回答与她的表现老成得有点超出她的年龄。从目前来看,她的老成有助于她的学习,使得她看起来有超越同龄儿童的能力优势;从长远来看,她的老成意味着她童年生活的急速消逝,这对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急,慢慢来”这句话不仅是说给孩子听的,也是说给成人的我听的。在一个普遍“快快生、快快长”的时代,“慢慢来”就是对人缓慢成长的耐心,“慢慢来”就是对人成长规律的尊重,“慢慢来”就是对人成长为人的敬畏与理解。张文质老师曾说“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我内心,它不仅仅是一个经典的句子,更是一种需要持守的教育信仰。
30年来,我带过的学生各种各样:聪慧的、美丽的、内向的、开朗的、积极的、勇敢的、迟钝的、笨拙的、顽皮的、固执的……年轻时,我也是个特别性急的人,肯定会有不同程度的伤害过某些孩子(但愿都能得到孩子们的原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这几年),我已经可以做到心平气和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也会更包容地看待孩子身上的性格特质及其成长问题了。
儿童是成长中的人,教师自身也是如此。“慢慢来”这三个字,够我在教育的“一亩三分地里”实践一辈子。
第二句:承认自己的平凡,且不再为此焦虑
曾在公众号里看过一篇文章,说父母在看待孩子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期待:在孩子刚出生时,父母是用孩子将来会考上北大、清华的眼神;等孩子上小学,父母是用能考上985、211大学的眼神;等孩子上初中,父母则用考上低于985、211大学的眼神;等孩子上高中,父母是用只要能考上大学就行的眼神……哈,父母是不是在用很多年时间证实自己生了一个普通的孩子而已呢。想想挺有意思的。
父母们的这个“退位”思考,其实和我对自己的职业“退位”思考是一致的。年轻时,我总觉得自己很不一般,也特别想证明自己是个有能力、有才华的人。不管是个人外出参加课堂教学比赛,还是带孩子参加各类汇演比赛,总想用成绩来说话,总想用成绩来证明。输,令我无比不安。赢得了,我却偏偏输不起。
1998年,我第一次参加苏州市的小学音乐评优课比赛获得“二等奖”。因为是我人生第一次参加这类重量级比赛,本身毫无经验,所以得“二等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我内心是有不甘的。2003年的时候,当我有机会再次参加苏州市的艺术评优课比赛时,我的内心矛盾而焦灼。我清楚地知道,再得“二等奖”是无意义的,我的目标就是“一等奖”,这也包括教研员对我有这样的期待。所以,我当时的压力非常大,赛前我因为不停改课而失眠,体重也明显下降。
待我真正赛完课,我的整个人有虚脱的感觉。这一次,我没有辜负自己,也没有辜负领导。我猜测,那大概就叫使出了“洪荒之力”。赛后回程,我忽然对教研员说了一句现在都非常清晰的话,我说:“日后,恐怕我再也不会参加任何比赛了。”这真的成了我比赛生涯里的“最后一课”。
后来的时光,其实我也没有停下成长的脚步,只是我用了一种最寻常的方式穿梭于课堂间。我刻意让自己回到了真实的课堂,“我不是为比赛而生的,我是为普通的课堂而生的”,我需要做的不是对课堂的一次次裁剪、拼接、合成,而是努力还原真实课堂的缺憾、不足,乃至颓败,而后去做一次次的自我修补、自我建设、自我提升,这才是我最真实的教学勇气。
承认自己的平凡,且不再为此焦虑。承认自己的能力,且不再为此烦忧。知道不足,所以会更努力;知道平凡,所以才更用心。心灵需要长久的“at home”,便是心安自足。
第三句:以最大的耐心,对每一个孩子好一点
前两天,宗耀老师在写作挑战群也曾表达过类似的意思:孩子们毕业后返校来看望老师,发现每一个孩子都很可爱,所以提醒自己要尽量对学生好一点。对此,我深深认同。我曾写过《珍惜与每一个相遇的孩子》《教育,应多一把尺子》《秋天花何必期待春天开》《孩子,我们一起努力》等文章,也都表达了教师应看到孩子生命的复杂性、丰富性、成长性,而非只有当下的分数与成绩。这样说,其实也不是否定成绩的重要性,而是作为教师,我们应以更专业的态度与职业精神来看待孩子的成长,至少不要在当下否定孩子成长更多的可能性。
对好孩子好一点,我想这是人之常情,因为他们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还会协助老师管理好班集体,老师怎么可能不喜爱呢?也要对一般的孩子好一点,因为他们就是班里的“中间层”,不会让老师操心、不会让老师担心,他们乖巧懂事,从不惹是生非,这样的孩子是不是也应该疼爱多一点呢?更要对暂时落后的孩子好一点,因为他们的落队是暂时的,很可能因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和一次肯定的赞许,就让他们找到学习的信心与生活的勇气。他们看起来似乎不那么招人喜欢,会遭受同学嘲笑,会忍受老师批评,甚至还会被家长责骂,其实小小年纪就要承受这些,心里一定非常难过,这样的孩子是不是要疼惜更多一点呢?……
每一个孩子来到我的课堂,来到我的身边,其实它也是一种命运的安排,不早不晚,刚好遇见。对于这样的安排,我唯有顺从旨意,倾情用心,以自己最大的善意接受这样的使命。而后,尽心尽力去做那些富有挑战,且又极具智慧的事。
为师30年,弹指一挥,步履从容,内心简单,却又繁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