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2005年出版,经陆求实、戴铮译介,2007年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发行。本书近似社会学论文,立足于2004年11月、2005年5月及6月向东京都及周边三县居民的三次问卷调查,全书每一小节几乎都依据统计数据分析的结果。所谓“下流阶层”并非温饱无着的赤贫弱势,而是衣食无虞的“中流阶层中的下层”。撮其机要,收彼菁华,为读者概说之。
男女分化类型
1986年日本实施《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女性不再以家庭主妇为典型多数,另分化出“富婆型”“自然派”“太妹型”“普通职业型”等类型。
“富婆型”以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为特征,上进心极强;以医生、律师、税务师、会计师、咨询师为多,月薪6万人民币及以上。“自然派”有一技之长,多为专科学历,是美容师、宠物师、糕点师、技师等社会从业人员,梦想拥有自己的店铺或工作室。三浦展以其服饰休闲宽大、随意搭配,而名之为“自然派”或有不妥;穿搭潮流有时而变,称“技师型”更确。“太妹型”学历不高,外观、服饰前卫出众,言行举止个性突出,以店员、零工等服务行业为主。“普通职业型”才是真正多数,多为企事业单位的未婚上班族、普通工薪族。个性温吞,不爱表现,学历不低,对工作缺乏能力和热情。偶尔心血来潮学习各种技艺,但只是作为兴趣或慰藉,并非谋生之选。“等到某一天忽然意识到,重新回到现实生活当中,于是又急急地去考会计资格啦、簿记资格啦等等,而取得这些资格之后,却发现结婚离她们似乎愈加遥远了。”
是选择拼命工作跻身管理层的候补梯队,还是工作起来悠然自得不考虑升职加薪?不同的竞争态度将男性也分化为四类——“白领精英族”“乐活族”“SPA!族”“自由打工族”。
“白领精英族”是以高职位、高收入为奋斗目标的企业战士,追随主流价值与传统,较少独特个性。“乐活族”源于英文“Lifestyle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类似小资派;学历、收入较高,重视生活趣味与知性之美,有自己的小天地,但出人头地、飞黄腾达的欲念不强。不过,他们的业务能力足够高精,因此即便不喜欢的工作也完全能做好。“SPA!族”应为有固定工作的屌丝一族,并不勤奋出众,只是出于无奈而工作,又缺乏才能,爱游戏、动漫、小电影,常光顾娱乐场所。“自由打工族”口口声声标榜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收入无法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结婚机会较少,生活满意度低下;转瞬三十郎当岁,不由得暗自焦虑。
收入与婚姻——资源争夺战
调查显示,婚前年收入24—36万人民币的日本女性,配偶年收入超过36万的比例为59.6%。妻子婚前收入越高,适嫁高收入丈夫的比例也越大。因为比起普通女性,高收入女性与大学同学、同事、客户等接触,邂逅高收入或具有高收入潜力的男性,机会要多得多。半途而废结束学业的女性平时接触到的多是收入较低的蓝领、打零工的男子,婚后的家庭收入也难以提高。因此女性具有高学历总是比较有利,进入大企业、大机关工作,社交圈子扩大,资优候选增多,阶层上升的机会也会提高。
而男性收入越高,已婚率也越高。年收入低于9万元,已婚率为0;超过18万才勉强具备娶妻的必要条件(年收18—30万者,已婚率33.3%);超过30万,婚姻之路变为坦途(30—42万78.3%);收入再高一点儿,就几乎无法在单身世界存活,42—60万90%,60万以上100%。允许结婚对象年收入在24万以下的女性(18—37岁),仅有7.2%。如今,女性和女方家庭的期许发生了转变:“从前的女性会期待结婚后,夫妇二人共同奋斗去打造一个富裕的小家庭,可现在的女性不再这样想了,她们期望从结婚一开始就能过上无忧无虑的富裕生活。”
反观72%的未婚男性,其阶层意识都属于“下流”。低收入者对结婚、生育、未来的生活水平根本没有信心,因此除了不小心奉子成婚的情形,结婚也成了一桩“敢不敢”的事。而人生目标明确、心无旁骛的白领精英男,重视结婚、成家,将之与立业、成功视为等同。结婚可以提升男女双方的阶层认知,男性用自己的收入养活妻儿,方有一种“自己是上流阶层”的感觉。
即便结了婚,认同“与丈夫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幸福”的下层女性,只有22.6%;而中流有42.3%,上流58.8%。出身于东京一都三县的“郊外下流阶层女性”甚至无一人认同这一条,也没有一人认同“潇洒地奢侈一把的时候感觉幸福”,而下层平均值为21.3%。她们只有在跟孩子一起时感觉幸福的人数,才明显高于平均值(54.5% Vs 34%)。于是,这一形象呼之欲出——婚姻多有不满,平常一肚子怨气,生活捉襟见肘、量入为出,情感上略微孤独,在孩子的陪伴中寻找慰藉,只是期待最低限度的幸福。
阶层越高的女性,对自己的容貌及工作能力越有自信,对优雅贤淑的传统女性角色、育养孩子的家庭观念更为认同;重视生活品质、爱时尚、女人味十足,又具聪明理性、善于交际,正应俗语“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不作肥宅,打破自我封闭
互联网是面向世界之窗,也是一道“傻瓜的围墙”。人们变得只跟自己志趣相同的人来往,减少了与他人见面的次数,接触的人也固定化,缩短了行动的半径,从而缩小了真实的世界。下流阶层不光收入低,“其人际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意愿、消费欲望”也较一般人低下,提升自己阶层的志向极其淡薄。不少人放弃追随主流价值,不认同社会规则,生活态度松松垮垮,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过分强调自我主张,且往往自我感觉优越,又不肯努力、半途而废。
下流阶层自我封闭,不喜欢与人接触、乐于一人独处。上流阶层往往个性开朗,对生活充满热情;男性偏爱户外运动,如旅行、滑雪、骑行、高尔夫,女性偏爱阅读、音乐、烹饪、园艺。他们更乐意与家人亲朋共处,处理人际关系游刃有余,具有更强的沟通能力。所谓沟通能力包括向别人说明自己的意见、跟不熟悉的人自然交谈等。“沟通能力强的人,比较容易找到工作,比较容易获得高收入,也更容易拥有美好的婚姻”,阶层提升的可能性也较大。相反,“过于拘泥于自我主张、逃避与他人沟通、拒绝适应社会的年轻人,最终沦为低阶层的可能性更高。”
教育是摆脱阶层固化的不二选择
调查显示,父母家庭收入越高,本人成为企业正式雇员的比率也越高;收入越低,本人成为无业者的比率就越高。出身较高阶层的年轻人,可以不间断地就读私立学校,接受课外补习乃至国际教育,进而提升学历与视野。个人能否被企业录用为正式雇员,“间接取决于其父母亲所属阶层以及在此阶层基础上形成的本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模式”。换言之,因其本就属于“人生胜利组”所以才能成功入职,进而保障其阶层地位。
上流阶层拒绝放任式教育,认为有义务为孩子准备尽可能多样化的人生选择;阶层越上,越要求子女举止高雅、掌握外语,培养其为既高雅又兼具国际化的人才。低收入者限于家境,客观上难以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主观上对于学习可能也舍不得投入。随着收入差距扩大,大多数人对未来收入增加毫无期望,社会分化为两大阶层——拥有希望的人群与不抱希望的人群,并呈现固定化趋势。“如今大学里已经没有贫寒的学生,只是聚集着住在同一铁道沿线新兴住宅的中流阶层的学生。”
单身男女自救指南
数据显示,享受美食是幸福感的最大来源,而且阶层越上,认同度越高;果真唯有美食不可辜负。而男性常去的餐饮店没有什么阶层差别,但女性方面却有明显的阶层差异。因此单身男女谈恋爱约会,最好选择一起去秀色可餐的好馆子品鉴美食。
女性甄选如意郎君,除了满足高收入、高学历、高职位、有房有车这类丈母娘标准以外,对方最好是性格开朗、沟通能力强、工作态度努力、具有领导力与执行力、依赖性较弱的人选。
书中提及一种“女性把握幸福的模式”,可供参考——“年轻时与父母亲一同生活,婚后与丈夫共度二人世界,待怀孕生子后,再与父母住在一起,这是一种最最不易产生下流阶层意识的生活方式。”
2018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