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紧赶慢赶的做完了4个project,这学期的课也到了最后。读书没有之前待业时抓的紧了,习惯还在养成中,继续努力吧。这个月读完的有3本,在读的还有几本,等12月忙完期末考见啦(^_^)
1、《早上3小时完成一天工作》 箱田忠昭/著
至今为止的你,就是因为老是认为自己就是如此,所以才会变成现在这副模样。因此,为了要改变自己,就必须先改变你对自己的想法。
时间管理。
年初时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希望在今年内改变拖延症"的目标,到了年末回看,还未实现。虽通过手帐开始计划生活,但在时间管理上仍有所欠缺,执行力不足。看完本书,最深的体会是,除了有效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你要去改变心态。
本书的方法可概括为四大部分:如何将愿望落实为计划;如何活用时间;如何提升效率以及改变心态。
第一部分,作者提出"鲸千分化",即将一个大型目标切分成各个具体的小目标,再各自突破。我最容易出现的情况是,总觉得一个长期目标毫无头绪,再加deadline不紧迫,就一再反复的"明日再做",直到deadline临近,自责感和压力接踵而至,反而对目标产生了更多的抵触感。针对目标的整体展望,作者提出可以制作3*3的"规划备忘录",横向维度为:大目标,中目标,小目标,纵向维度为:本月,本周,本日。结合自身情况,我觉得针对较为长期性的计划,可以把纵向维度改为:本年,本月,本周。然后每日的大中小目标在日计划中进行规划,从而加强"规划备忘录"的复用性。
第二部分,作者提出了活用时间的15准则。例如,将所有的工作都要设定处理期限;每天从较困难的工作开始处理,简单的工作放在后面;总结并消除"时间的障碍物"。同时,作者还总结了可以提升时间密度的7技巧,比如职场人可以将工作分为三类:1)完全可以委任他人,并无需回报的工作 2)必须要事后报告的工作 3)只需事前认可,事后无需报告的工作。通过分类对所有任务有整体把控,从而更好的排出优先级和时间分配。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我觉得更多的是讲通过改变心理进而积极行动。作者引入了一个心理学现象"伊迪帕斯效应",即当人心想着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时,一定就会朝着那个方向而去。因此我们要在潜意识中反复强化自己的目标,只要心里觉得是对的,是正确的,就马上去执行,在行动中用正反馈取代负反馈。
喜欢书中引用的一句来自《金刚经》的话: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解释意为:过去的已经过去,无从追寻;而现在转眼间也将成为过去,没什么好留恋。至于未来的事尚未发生,又何必杞人忧天。
2、《点子都是偷来的:10个没人告诉过你的创意撇步》 Austin Kleon/著
你选择将什么纳入自己的生活,其实就塑造了你自己。你受到的影响,加总起来就是你。德国作家歌德曾说:我们所爱的事物塑造了我们。
创意学。
一本有趣的小书,十条激发和保持创造性的建议。
说说几个我比较喜欢的建议。
首先,不要等到了解自己才开始。每个人都会得"假装症候群",即无法把个人成就内化,总觉得自己是虚张声势的骗子,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完全不知道意义所在。我们的内耗大多来源于此。与其一直否定自己,还不如马上开始,持续进行 ,弄假直到成真。
改变心态后,是去建立自己的创意库。比如,可以选一个所喜欢的人/事物,研究所有可得的资料来了解他/它,然后找出有关联的人/事物,再次尽全力去了解。找到模仿的对象,决定要模仿什么,去了解风格背后的思想,理解他们或创造他们的眼中的世界。记得随手用纸笔记下自己的想法和观察,远离电脑,因为电脑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了焦躁的完美主义者,想法还未成形,就开始东修西改。
最后,只想分享书里的一句话:
"如果你有两、三样热衷的兴趣,不要觉得自己非得择一不可:不需要放弃,要留住生命中的所有热情。"
我在努力做到这点,愿你也是。
3、《看见》 柴静/著
我的起点太低,所以用不着发愁别的,接下来几十年要做的,只是让自己从蒙昧中一点点解缚出来,这是一个穷尽一生也完成不了的工作,想到这点也就踏实了。
自传。
书里,柴静讲着她遇见的人,经历的事,以及自己的成长。最初的柴静是咄咄逼人的,执着于正义,会在采访里表达自己的情绪,后来她学会克制自己,撇除偏见的去探访,将事件里的所有事实摆在众人的眼前,她说她渐渐明白"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白"。她的探访让我们看见我们眼中的坏人的悲痛和无奈,她的看见让我们看见我们以为的基于人性的社会问题其实来源于制度的缺陷。
她的自省其实也应是我们的自省。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任何事情的背后都牵扯着千丝万缕,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者,让自己从蒙昧中醒来,这不仅仅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更应该是每个人的功课。唯有学会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否则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或加害者。
我想,我会买一本,再次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