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三十日报道,十月七日离开,这是一个我最冒险的十一国庆节。
短短八天内,15互不相识的陌生人要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村庄完成各自的作品,并在宁波艺术中心呈现展览。
来到宁波余姚的一个村庄,是为了参加傅拥军老师组织的“一个村庄影像调查”工作坊。这个工作坊的成果是宁波国际摄影周展出的一部分。一号介绍拍摄计划,二号确定主题,四号交片,五号打印,六号布展。极度紧凑的行程,只能一鼓作气把作品做出来。
9.28,计划直接从开会地广州飞宁波,却因为磨叽误了飞机,在机场边睡了一夜第二天才到达甬城,并没有在宁波城里逛。于是,我对宁波的印象只停留在纸面。
在来到横坎头村之前,我在短时间内做了大量桌面研究(desk research)的工作。首先是检索了关于横坎头村的出版文献,在学校图书馆的系统中,以“宁波 横坎头村”为关键词,共找到8篇相关文献。主要是新闻报道,没有学术研究论文。于是我尝试1999年版的《鄞县地方志》,看其中的文化志与宗教志。尽管也没能找到一些线索,但是对宁波有了一些了解。
了解之后,我在百度中检索相关新闻报道,关键词还是“宁波 横坎头村”。初步确定了拍摄主题是红与绿。
三十日从宁波到了余姚,和舟忆,泽朗两位队员汇合后,我们就到达了所居住的梁弄镇。
从镇上到村里大约还有四公里路,于是我们每天的出行就靠三位开车的老师,打滴滴或者三轮车。
第二天一早,在傅老师的组织下开展了个人自我介绍和拍摄计划阐释。看到其他摄影师或艺术家的作品都惊叹不已。也佩服老师选人的标准:不求完美,但求合适。这次团队的成员背景完全不同,所设想的方案也完全不同。有人做观念摄影,有人做声音,有人做口述史,有人做影像档案,也有人做手工书或纪录片,甚至还有一位软件工程出身的互联网产品经理。
在之后的拍摄过程中,奇妙的组合产生了无穷的化学反应。
这天下午,我和几位工作坊成员在横坎头村的核心景区走了两个小时,熟悉环境状况。并没有开展实质的拍摄。到了十月二日才开始和摄影师ruya前去紫溪村寻找祠堂。
结果祠堂没找到,倒是找到了两座庙:宫前观和百丈庙。这两座庙都是在空地新建,用于供奉大王菩萨。宫前观建与1992年,百丈庙重建于2003年。
有趣的是,去的时候它们都大门紧闭。在宫前观,我们找到了路边的一家小店,让管理小店的老太太给开了门。ruya还给她拍了照片。而在紫溪村1号百丈庙,我们找了隔壁2号民居里一位念佛老太太的孙子来开门。
在小店边就是当地著名的百水冲瀑布,我们沿着省道走了几百米上山,但是碍于去瀑布没有路,我们就无功而返了。
这一天在烈日下背着相机整整走了14公里,回到酒店已然虚脱。
10月3日上午,我和ruya,舟忆起了个大早。六点多便到了梁弄菜市场拍摄。下午,驱车100公里前往宁波艺术中心看场地。看完场地后,团队初步确定了自己的拍摄方案。而我就决定,放弃红与绿的拍摄,改为我所习惯的村信仰文化调查。
在会上,提出了一个万神殿的展览方案,大家都觉得十分有意思。将众多民间神像放置在一起展出,体现出一个红村的民间美学,也不失为一种有趣的调查方式。
10月4日,我们便在早上六点半前往了紫溪村,回访百丈庙和寄石庙。不过在停车的过程中,我们的司机铁妮没看清路,不小心把车头开进了庙前的沟里。在无法叫交警和道路救援的情况下,是好几位村民齐心协力用吊车帮她挪动了车头,最后人车都无大碍。
拍摄完两座庙,我们直接叫了三轮车前往镇上的佛教用品店。ruya直接买了一个木鱼,而我则买了不少民间佛经和福寿牒,准备展览使用。
回到酒店后睡得昏天暗地,醒后立马又跑回横坎头村拍摄。阅览室里没有收藏地方文献,而工作人员也告诉我们其实这里的非遗没有指定传承人,也没有联系方式。无功而返,于是我们选择第一次踏入核心景区-红色遗址进行观览。
晚上,是每个人交照片给傅老师审核的时间。我直接打开lr批量处理后用ps一张张修图,最后完成了26张作品,在ppt中做出了四张简单的合并样图。
没想到傅老师一看我的排版和作品,说非常好。让我明天第一批交付印刷。并且商议了一个标题——阿弥陀佛:一个村庄的历史人类学调查。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我的作品缺乏一个个人故事。希望我能深入拍摄下去。
于是10月5日上午,我就在写作中渡过,在12.00前总算把四张图片的标题和文字确定了。交给策展人陈劲后,我和ruya,舟忆下午直奔大岭下村拍摄。在村里遇见了一位妇女,她直接带我们去了位于山上的寄石庙。这座庙建于2003年。
这一天晚上,大家都在拼命赶制作品,以备第二日的布展。
10月6日早上,我们又驱车100公里,回到宁波艺术中心。输出公司十点多就把印好的作品带来了,大家便在选好的位置的地上摆放好作品,准备布展。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群展,但是是第一次自己布展。看到策展人们仔细地调整着水平仪,细心揭开胶布黏贴作品,不犹佩服他们的耐心。
中间,我和泽朗换了一次展位,因为傅老师认为我的作品放在右边的墙上会更有逻辑性。
这天布展一直做到晚上10:30,大家都废寝忘食地赶制着作品。
布展完成,回到梁弄已接近凌晨。
没睡多久起来,我们就一起到了横坎头村进行最后一场会议——总结报告。
最后一天的会议,傅老师点评了每一位学员的作品,并让每个人都做了发言。这次工作坊对大家来说,都是一次磨练和成长。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鼓舞的体验。
我第一次发现,原来不追求画面感,我所拍摄的庙宇,碑刻,都可以成为一场影像调查的成功作品。而一鼓作气,自己其实可以结合自己专业,在影像上做很多系统性专业性“创新”。这场工作坊,也给我未来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田野调查项目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最后,希望这次工作坊的经历,我可以写作成一篇论文,以供学界批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