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树说:“自然温和扎实而且没觉得闷。没有局也不自说自话。被感动到了。好电影。朴素自然,心生敬意。”
这是他对影片《冈仁波齐》的评价。
以西藏为主要舞台的影片,在国内外都属少见,但只要涉及这方面内容的电影必然或多或少展示出当地能洗涤心灵的风光和带着藏族特色的人文景色,这一点上《冈仁波齐》也不例外。
电影《冈仁波齐》描述生死,不卑不亢,无喜无悲的方式获得肯定。有影迷在看完片后说虔诚而淳朴的藏民,为朝圣而生,亦为朝圣而死,是一种对自然及信仰的绝对尊重与膜拜。电影里的朝圣之路是打消心中疑惑杂念的旅途,让很多海外影迷起了去西藏的念想,甚至有一些曾经去过的人也打算以行走的方式再去一次西藏,去拉萨、去冈仁波齐进行一次朝圣。
这部影片讲述了生活在西藏的一个小村庄里的尼玛为完成叔叔的夙愿,和他同村的亲朋好友一行11人前往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徒步跪拜2000公里的朝圣之路的故事。和其他电影不同的是,它没有阵容强大的演员,没有剧本,没有刻意雕饰,有的是导演张扬耗时一年,深入藏区拍摄的真实记录,就连影片中的演员,都是当地朴实的藏区人民。你们可以看一下下面的演员表——
回到影片,首先呈现给观众的是西藏广阔的天空和土地,紧接着镜头切换到尼玛扎堆的家庭生活——喝羊奶,吃糍粑,念经,放羊群。导演没有刻意地去展示藏族的民族风情,而是用平实的角度去展示,因为镜头所拍摄的,是他们一家人的真实生活。该片令我很惊喜的有三个地方:一是信仰的力量,二是朝圣路上人们内心的纯净,三是影片中呈现的西藏美景。
在江措旺堆身上,家境一贫如洗的他,平时会帮别人杀牛换些酒买醉。由于藏族人不杀生,所以在他那自卑的内心里又添加了一抹罪恶,于是他想借这次朝圣洗刷心头的罪恶。出发去朝圣那天,影片想我们呈现了藏族的其中一个民俗——跪长头。它是属于藏传佛教信徒为实现信仰、祈福避灾而进行的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磕长头分行进中磕长头和原地磕长头两种,其基本姿势都是一样的:首先取立正姿势,口中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复前,该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
影片在呈现“跪长头”上耗时巨大,它是藏族人民洗刷内心罪恶的神圣方式,从318国道跪起,跪到泥泞小路,跪到遍地砂石的山间小道,跪到拉萨。膝盖会痛、胳膊会酸、额头会肿大、手掌会磨损。身在城市中的我们,是远远无法体会他们内心对朝圣的执着和坚忍的。在他们心中,用跪长头这种极其虔诚的方式,通过日晒雨淋和身体上的酸软疼痛,跪到拉萨,跪到神山冈仁波齐,足以洗刷掉自身的罪孽,求得神的原谅。
现代人最缺少的东西之一,就是信仰。快节奏的生活如同高速运转的轱辘,我们忙得不可开交,忙得都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自省。现代人最大的通病,就是对既成思想的不思考。我们在伏案疾书,而在遥远的西藏,有这样一些人,在心怀诚挚地跪往圣地。信仰的力量,在”跪”印上闪耀着光芒。
朝圣路上——次仁曲珍诞下一男婴,尼玛扎堆说在朝圣路上诞下孩子,这个孩子一定长命百岁一生平安;途遇同为朝圣的人们就会喊他们过来喝青稞酒吃糍粑,有的人已经在朝圣路上跪了七个月零十八天;途中意外车祸,车头与车身分离,男人拉车,女人在后面跪长头,行了一段距离,男人就会跑回去继续跪拜;遇到好心的老人留宿,用帮老人耕田的方式回馈他的好心,老人告诉他们“要有颗虔诚的心,要为了更多的人去磕头朝圣,希望众生平安,也希望自己一生一世都一帆风顺,就这样去磕头才对”;面对河流,依然磕头而过,甚至在看见一只小虫子的时候,都停下来让虫子安然爬过。
他们的内心纯净至此,让我不禁反问自身,我的这颗心,有这么善良纯净吗?
我想张扬导演通过这部影片,不单单是为了呈现藏族的民俗给世人,更是为了告诉人们,你是否已经丢失了人性中至善至诚的真善美,或者说,是否正在丢失?
而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此外,影片更是呈现了西藏的旖旎风光。
穿过泥泞,遇见山花烂漫。穿过峡谷河流,遇见芳草鲜美。
而在它的幕后,是导演及整个拍摄团队,随着这支朝圣队伍,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全程真实记录,光拍摄就花费了整整1年。正如导演自己说的:“无论吃住还是工作,我们全程都在这条实实在在的朝圣路上进行。对我们而言,比拍摄电影更困难的是不得不在极端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因为这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生活。”
《冈仁波齐》,是张扬书写的一封致爱书,送给影片中那群不可思议的善男信女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