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正在洗漱,就听到下面的叫卖声:“柴鸡鸡蛋……”因为女儿还没有醒,自然很紧张这样的吆喝声吵醒了她,我打开窗户想要提醒,但看着他推车蹒跚的身影,不忍说出口,但继而又心生厌恨的埋怨道:之前已经提醒过一次了,怎么还是在小区这样做买卖。但接下来发生的让我有些自惭形秽……
本来想吵醒就吵醒吧,结果只听老人几声吆喝后就没有再往里面走着叫卖了(之前一次就是在后窗提醒他的),这样炎热的天气,他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后座用小竹篮铺上布装满了鸡蛋,从鸡蛋的数量看应该是自己家喂养出来的,我为老人的自食其力感动,感觉吆喝声竟成了寂静小区的调味剂。又想起来前段时间母亲到乡下办点事,当时正值三伏天正午,她看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路边放羊,母亲好奇就上前问话:“这么热的天为什么不在家里歇着,羊什么时候放不都行吗?”他憨厚的笑道:“在家没事,我放羊是为了给我儿媳妇挤羊奶喝。”母亲又赶忙问他是不是儿媳妇怀孕了需要补充营养,他连说不是的不是的,就是儿媳妇身体一直不太好,夏天羊也不怎么出奶,所以才放的时间长一点,多出点奶。回来我妈一直在跟我唠叨这件事,也感慨道:“看看人家的公公,可怜天下父母心!”
小区经常会有一些老人没事在一起唠嗑闲谈,我经常从他们身边匆匆忙忙走过去上班,一年下来其实真正认识的寥寥无几,但有一个老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他穿着很朴素但很整洁,身体瘦小但腰板总是笔直,他每天都会按时送孙子上学,接着就是整理分类捡拾回来的塑料瓶纸木板这些垃圾,花园旁边的空地他也利用起来种上了应季的蔬菜。每天他小小的身板淹没在载着高大纸板的三轮车中,听见小区别的老人跟他热情打招呼的时候我经常回头才能看到他。他的生活态度让我感觉到从容和老人生活的力量。
老舍《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现状,其中松二爷给我的触动最大。本来作为满族人,前清遗老让他对生活有一种巨大的满足感,天天好吃懒做,招猫逗狗,养鸟斗蛐蛐,可谓是游手好闲,视蛐蛐如性命,对其他一切包括自己的家人都是不顾不问,听天由命的态度。随着大清的结束,他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他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守着老规矩,过着老生活,妻子的分娩去世甚至都没有见他有多痛苦,最后自己的祖房都保不住,孩子们跟着他也受尽贫困的折磨,他还是没有要出去找一份差事来维持生计的念头,最后的结局自然也在情理之中:饿死!
时代不同,但人心相似。现在社会中这样的人不是也比比皆是吗?每每提到“老者”,我都是怀揣着一份尊敬去对待,但面对像“松二爷”这样的人,我实在感觉“倚老卖老”不应该,不仅害苦了自己的家人,而且在世间走一遭的价值何在?生前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对你表面迎合的面孔,因为更多时候我们善于隐藏直指人心的锋芒,“生前身后名”才是对你真实的评价。我亲眼目睹一位老人的离世,死者为大,老人的为人不做评论,但闻讯风尘仆仆而来的侄子却在葬礼上丝毫不顾忌对死者的尊重,兴致勃勃的用手机拍录视频发圈!我想素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至少在这个侄子的心中老人某些方面活的并不是让他多么的仰慕之至。每个人都会老去,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很重要,我们不必要求自己活的多么轰轰烈烈,功成名就才不枉此生,最起码我们要活的像样,自食其力,有对生活有一种担当,尽自己最大努力活出一种向上的力量,这样才称的起“老者”二字,也必然会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荣光。我敬重每一个体面活着的人,因为你们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