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与入世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这是所谓的“出世”吗?

三国时期的刘备,为了不让曹操看出自己的“野心”,谢绝一切人际交往,专心去种菜,他“出世”了吗?

明朝的王阳明,刚入仕途,得罪了宦官刘瑾,被贬到贵州一个破地方—龙场,当一个小驿丞,却因祸得福——龙场悟道,从此改变了“格物致知”的程朱理学看待人和事的方式,以“事上练”,“知行合一”到极致,竟能弄出个“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让世人仰视。

古罗马五贤帝最后一位——马可.奥勒留,虽然身居高位,又生不逢时,恰好遇到当时的罗马内忧外患,常年在马背上、军营里生活,每天还写日记,留下了2000年来广受欢迎的《沉思录》。

王阳明和马可.奥勒留都很重视“出世与入世”,并强调“以出世的态度入世”。他们的“出世与入世”,实际上就是“知行合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即“知”就是要超脱现实,不断获得或迭代“知”,获得新知,“行”的结果就会越来越好。

如果只“行”不“知”,重复再多次也只是原地踏步。在《脉络》书中提到的文明的进步才真正对人类有益——短短的两百多年的工业革命创造的财富,比之前人类发展史的几万年几十万年的全部总和都多很多,就是人类在“知”上的提高,再加上“行”带来的惊人结果。

而对于个人,这个逻辑应该也同样适用。

“出世”就是认知提高的过程,“入世”就是验证“知”的过程,所以“出世与入世”只能是合一的。

陶渊明式的——是在回避或者叫逃避,刘备式的——刘备的是躲避或叫隐蔽。

活着,就是不断出世入世的,就如同生命的特征——无时无刻不在新陈代谢之中。

出世入世,就是知行合一,就是新陈代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