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老师谆谆教导:读书要摘抄好词好句!
这指令我奉为圭臬!我遵守的好好啊!以致沿袭成几十年的读书习惯,并为它起了个美名:摘花式思维。
看整本书,我不去关注整本书的框架结构,不去关注它是如何得出结论的,我只关注什么观点是我所认同的,关注这个观点是如何表达的,学习它如何将我朦胧意识到的或者清晰意识到的但说的不如它表达的美的表达之巧妙,以我是不是能够原封不动说出此种妙语作为自己是不是从这书中获得益处的标准,这本书于我是不是有价值是不是有很大价值,就看我摘的花有没有或者多与少。
遇到与我认知不相符的,我会视若无睹,偶尔有幸看到了,因与自己认知相背离,被我少见多怪地惊讶作者竟然会有这样的观点,把其视为奇谈怪论,从未想过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种摘花式读书让我有了装饰的妙语,让我写了一些篇章,让我有了一些专业成就。我感觉良好,以至于遇到其它读书思维时,本能排斥,当然不接受不转变啦。
曾被导师批评读书太少时,我窃窃嘀咕:怎么能这样说我!我是除了读书没有其它生活乐趣的人,为了读书到了读秒算计工作时间的地步!我是爱读书到痴狂了。其实现在我理解了导师的意思:我的专业表现没有体现出我的专业读书素养的积淀。
为此曾困惑:回顾多年读书生涯,自认为一直奋斗在求知的路上,但好像并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听人表达被他们舌绽莲花折服,但大多是惊叹瞬间,有时会强迫背诵以便自己也能妙语如珠,可怜记忆低能,书到用时空如野。
原因是真的读的书少吗?是真的读的好书少吗?是真的记忆力低下吗?是真的没有及时勤奋地练习运用所记忆的吗?
不不不!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从未省察到摘花思维的不足。
曾幸遇名师指点: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对贵人的指点敬而不重,依然故我。不去改换轻而易举的摘花思维习惯,不去触碰耗时费力的知其所以然的思维挑战。
用摘花思维可以不用管是不是读懂读对作者观点了,可以浮光掠影,可以粗浅,只要符合心意的,只管摘来用来装饰门面即可,可以读的轻松,可以在同样时间内读好多本,读得多就自以为自己没有虚耗时光,在做正经的事,满足自己一直在努力学习的自以为是的量的虚荣。
知其所以然读书思维需要分析、需要比较、需要概括、需要辨别、需要仔细、需要思考、需要静心、需要好长时间才读一本书、需要输出、需要-------懒于思考、恐惧不会输出、追求数量不管质量、趋易避难、不知自己没在质的成长等种种心态下,犹如原地拉磨的驴,付出了时间的消耗,却没有踏出世界一步。
用《如何读一本书》中的标准衡量,我的读书的不足:
不知道高杆!没有读经典!读的经典太少!
更不知道如何习得高杆:
只是消遣阅读、资讯阅读,没有理解力阅读。
只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没有分析阅读、主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