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现了一个事件,客户小a将去年七月份的检测报告拿来,要我重新给她解读。在解读报告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烦躁和愤怒的情绪,我的想法是小a真是一个很让人觉得麻烦的人。
我已经告诉过她,报告只在当时有效,且当时我已经为她解读过,所以今天的这个解读是我份内之外的事情。因此她提出了一个过分的要求,所以我对她没有耐心,不愿意再花时间和精力给她。
而且这样子的一来一回的互动过程中,她不仅问报告的事情,还将她自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也让我一并的告诉她解决方法。这让我觉得这个人得寸进尺,真的是没有自知之明。而我更生气的是,面对这种过分要求,我感觉自己被裹挟了不得不回复。对不会拒绝的自己,我感觉到很愤怒。
我有一个期待,期待她有自知之明,她自己可以适可而止,问两三个问题就表示可以了,并对我表示感谢。事实是,来回互动花费了十六分钟,她问了不下十几个问题,不停的问为什么,启动了头脑的十万个为什么的模式。
我发现这一个期待的背后有一个信念,就是我们不能让他人觉得麻烦,我们要有自知之明,适可而止。因为让别人觉得麻烦,就会不受欢迎,被讨厌,不被爱。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事情,那个时候爸爸非常忙,经常工作到很晚回来。到家这么晚了,还有人来家里找爸爸谈事,所以我就很讨厌来找爸爸的人。因为觉得那些人占用了爸爸的私人时间,让爸爸没有时间来陪我和家人,也让爸爸不能好好的休息,我希望那些麻烦的人赶紧走,也自己做了一个决定:一定不能做一个让别人麻烦的人,同时也决定公事公办,私人时间绝对不处理公事,要有自己的自由时间和空间。
现在想想那些让别人觉得麻烦的人,他们自己的事情是被解决了的,是得到了好处的,典型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也因为这样的麻烦别人,而与他人有了一个连接的机会。而那些来麻烦爸爸的人,也许有提前和爸爸电话预约时间,爸爸允许了的,而不是不情愿的去接待的。而且那些让人觉得麻烦的人,也许他们其他时间在忙,或者有很紧急的事情,所以也是情有可原的。
也就是说,只要人家提前打好招呼,然后与自己确认好时间,也是可以的。并不是一概而论,通通都不处理。
再反观过来,小a最开始也是问过我的,我当时习惯性的答应下来,而没有做好心理预测,也没有想到互动的时间比较有点长,且被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所以产生了情绪。
所以在下一次答应别人前,我需要先想好事情的性质,是对公还是对私的,以及预见事情在沟通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比如沟通不顺畅,被追问等,做好心里预设,同时再核实好自己的时间。
感恩客户小a的贡献,让我有了这样一次对自己有关麻烦别人的信念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