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最温暖的微笑
疫情不止,连载不停,中国加油,武汉加油!
1.
以下,是别人的故事:
晚上七点半,虽然还在春节年假之中,然而整个武汉此时却已经陷入了黑夜和寂静之中。自从疫情扩散以后,武汉进行了“封城”,以往的喧闹和节日气氛在这里消失了踪影,唯一此时还灯火通明的只有各大医院和诊所。武汉金银潭医院里,此时依旧忙碌,四处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一场无声的战役早已拉开了序幕。
刘康健今天值晚班,事实上,他才刚下班不久,只简单的眯了一会儿,略微休息了几个小时,便又准备投入到新一轮的工作当中去。此时医院里依旧人满为患,等待救治的病人还有很多,即便只短短的休息了几个小时,对于刘康健来说也已经是十分奢侈了。消毒间的门外,刘康健忍不住又给家里打了一个视频电话,穿上防护服就不能用手机了,工作一旦开始便又是一整个通宵,刘康健想在儿子睡觉前,再看看他,说一声晚安。
儿子今年八岁了,学习成绩很好,也很听话,只是唯独这一次听说自己要来武汉支援,儿子哭闹不休,坚决不许自己上一线。自从自己抵达了武汉,日日都要抽空通一次视频电话,儿子每一次都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视频对面是大哭不止的儿子和担心自己的爱人,视频这一头,是难过的自己,看着儿子哭花的小脸,刘康健有些心酸,又有些心疼。
不过儿子今日表现不错,他非但没有哭,反而还展露出了前所未有的笑容。“爸爸,妈妈说,我只有听话,你才能做好工作。爸爸,我会乖乖听话,等你回来,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爸爸加油。”
“好……”刘康健的声音有些颤抖,和爱人又说了几句宽慰的话,便匆匆挂断了视频。放下手机,刘康健忍不住落泪,说不想家,不想儿子,那是假的,只是疫情当前,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他不能退。刘康健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到了柜子里,抹了抹泪水,换上防护服,朝着重症病房走去。
刘康健今日值夜班,一共有十五名患者需要他一个人负责复查和输液,然而这个数字也只是大略的工作安排,现在医院人手严重不足,尤其是重症病房,更是人手紧缺,医师,护士,防护服,口罩,护目镜,就连手套,都是紧缺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作安排早已经变成了笼统的流程,只要是自己能做的,来得及做的,应该做的,事无巨细,刘康健全都要做,随时随地准备补岗。重症病房之中,病人的情况随时都会发生变化,还不断的有新确诊的病人被输送进来。因此,只要刘康健一穿上防护服,一走进重症区,便时刻紧绷着,做好一切的准备来应对任何的突发状况。
发热门诊依旧是人满为患,申请入院的患者有增无减,而病房早就满员了。医院已经竭尽了最大的努力,尽力收治重症患者,和所有的医护人员一样,刘康健明白,医者仁心,此时此刻,他们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位患者,他们这是在和病毒赛跑,在和时间赛跑,即使终点还在远方,他们却不能放慢脚步。
噩耗随时都会传来,昨日凌晨还满员的三号病房,此时已经空了两张床位,即便身为医师的刘康健见惯了生离死别,也依旧觉得揪心,无助。重症区不时的传出坏消息,撕心裂肺的剧情日日都在上演,因为疫情严重,所以即使是亲属也不允许前来送别,有多少家属只能隔着玻璃送别自己的亲人,又或者追着殡葬车,远远的跑一段。
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好消息也频频传来,刘康健负责的十八床病人,这几天病情已经稳定,体温降了下来,明日便可以转入普通病房观察,如果一周后没有异常,便可以康复出院了。刘康健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患者,患者十分的开心。这是一位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性格开朗,治疗也十分配合,喜欢攀谈,总会趁着刘康健为他输液的时候,聊上几句。
“刘医生,我这两天确实觉得好多了,精神也恢复了,感谢你,是你们救了我的命。”
“都是应该的。”刘康健说道。
“刘医生,您不是武汉人吧?听您的口音您像是外地的。”小伙子问道。
“我是安徽来的,是第一批支援医疗队。”刘康健回答道。
“真是太感谢您了。”小伙子感动的红了眼圈,“明天转入普通病房,就不是您负责了吧,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谢谢你。”小伙子犹豫了一下,拿起身边的手机,“您穿着这个衣服不能用手机吧,我帮您拍张照片吧。”
小伙子按下拍照键,没有大明星拍照时的闪光灯,刘康健的身影被定格在了手机屏幕上。平时总爱抱着儿子自拍的刘康健看着镜头,习惯性的微笑了一下,只是被厚厚的口罩和护目镜遮住了。
小伙子将这张难得的工作照传上了网络,并且命名:《最温暖的微笑》。
2.
这个故事融合了很多医护人员的缩影,他们抛下自己的家庭,奋战在一线,舍小家为大家,展现了新时代医护工作者的勇敢坚毅的大无畏精神。在发热门诊,在重症病房,有无数个“刘康健”医生,用他们的勇敢与坚持,为患者筑起健康的城墙。而拍照的桥段,则来自于真实的故事,主人公名叫刘钢,是安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成员,在医院的重症病房里,患者为他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工作照。也许等到疫情过去,医护工作者们又会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我们没有办法记住他们所有人的名字,但是我们可以牢记,大爱无疆,医者仁心,他们全都是“最美逆行者”。
3.
以下,是我个人的抗“疫”日记。
我拟定讲述三十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也同时记录从得知疫情开始之后的一个月里,我的心理变化。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面对这样严重的疫情,我也有些惶恐,有些忐忑和不安,但是更多的,是对祖国的坚定信任,我始终相信,疫情总会过去,我们一定能够取得这场抗“疫”攻坚战的胜利。
得知疫情那天,是2020年01月19日,农历腊月二十五,周日。
今日是老爸的农历生日,我们父辈那一代人还是喜欢过农历生日,对于身份证上的阳历生日却反而时常记不住。我是个很少关注农历日期的人,只是胜在老爸的生日临近春节,所以特别好记。于是乎,我这个连自己的农历生日都记不住的人,却从来没有忘了老爸的生日。
今年老爸的生日和往年的差别不大,我和张先生回去爸妈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做一桌子的饭菜,其乐融融。老爸不爱吃蛋糕,每年都只是一碗长寿面聊表心意。
“我的生日日子好,过生日的时候,年货也办置回来了,啥都有。”老爸每一年都会叨叨一次,今年也不例外,纵使我们的耳朵都要听得磨出茧子了,却依旧像是没听过一样,一边笑着,一边附和着。
彼时电视上已经开始通报有关武汉的疫情的情况了,老爸看得直皱眉,一直担心的说,“今年啊,武汉的年不好过了。”只不过这个时候我们都觉得,这或许只是一个小问题,应该很快便能够过去了。
我们远在大连,是土生土长的大连本地人,武汉距离我们的城市有大约2000公里。这个有着热干面,只出现在我的旅游计划列表里的城市,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太过陌生了一些。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们的生活会因为几千公里之外的城市里某几个吃野味的家伙,而发生巨大的变化,甚至在全中国掀起了轩然大波。
午饭后我和母亲出门逛街,采购年货。大连青泥洼桥的大商超市,每到这个时候都十分热闹。各式各样的年货琳琅满目,即使在平时,这个大型商场也是人满为患,到了年节时下,更是热闹非常。我很喜欢来这里逛,也总是和身边的朋友推荐这家商场,因为这里有许多我的童年味道,能找到很多快要绝迹的儿时小吃,最重要的是,每到年下,这里便成了我认为最有年味的地方。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也见证着家中年货的不断进化,从小时候爷爷奶奶家的冬菜,白菜萝卜,囤积米面,到了现在年货的花样繁多,包罗万象。我家中的春节习俗延续自祖母的习惯,要制作面食,主要是蒸馒头,炸麻花,包饺子。除夕之前会“走油”,也就是制作油炸食品,大约有麻花,素丸子,肉丸子,酥肉,熏鱼,炸豆腐,这几样。到了现在更是丰富了品类,除了年菜,还增添了坚果,水果,以及各式各样的零食和小吃。
说了这么多,您一定会以为我跑题了,竟然开始宣传家乡美食。其实我只是想说,这是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亿万中国家庭都像我们的家庭一样,在一片喜气之中为春节做着准备。
我相信所有的中国人都和我一样,期待着二十世纪20年代的到来,这个春节应该是温暖的,美好的,喜悦的,满怀期待的,如果……没有新型冠状病毒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