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沉沉一彗星, 长天划过半空明。
为君留得形音在, 多谢绛珠一片情。 ”
这首诗是陈晓旭死后,冯其庸为其写下的悼词。这样的言词用在她的身上,朴实无虚,也恰如其分。我们面临这样一个人的逝去,纵然过了百十年,再度回首,心情仍是悲惋的,仍然对她怀着一份深深的喜爱。
历史上的才女太多了。像李清照,柳如是,林徽因,她们都告诉了我们太多才女们的不幸。才女的人生是穿插在大道两边的荆棘丛中,狭窄而幽僻,艰难而险阻,让每一个穿枝拂叶的行人最终都会变得伤痕累累。这仿佛成为一个魔音,笼罩着那些上天的青睐者。到了陈晓旭,这个魔音并未消除,我们从她那短短四十一载的年华中,仍可以看到一个伟大女性在命运面前的坚韧与悲哀。
作为商业精英,诗人,演员,陈晓旭更多的更多的描述是“林黛玉”。在世人眼里,仿佛她就是“林黛玉”,“林黛玉”就是她。这样的一生,是复杂而辽阔的。我们只有溯本寻源,才能看见这个有形生命里无形的的魅力。
一、童年与理想
1965年10月29日,是一个在当时平平常常而几十年后却被看得极其伟大的日子。伴随着日出的第一缕阳光,一个女孩降临在了辽宁省鞍山市。旭日东升,破晓的霞光遮蔽了黑暗。多才的京剧团导演陈强,喜爱地看着自己这个孱孱弱弱,瘦瘦小小的头胎女,给她取了个名字:晓旭。“晓旭”这个希望带给她黎明般希望的名字,也随着这一刻开始,伴随了她光彩的一生。
从小,父母就希望晓旭能够女承父业,但她却有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她不喜欢京剧,却醉心于芭蕾。在鞍山市铁东区胜利小学时,她拥有了一双红舞鞋,并开始学习芭蕾。她的芭蕾舞跳的极好,常常在全校乃至全市的舞台上演出著名舞剧《白毛女》中的“北风吹”。在学校里,她是受人追捧的,这仿佛证明了她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而是与之相反。晓旭是孤僻的,她不爱说话,也没有朋友,她常常一个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这让父母亲非常担心。一天,陈强去学校找了一个和晓旭同班的小女孩,对她说:“小朋友,你好,叔叔有一个忙想请你帮助,你愿意做陈晓旭的朋友吗?”小女孩乐意地点了点头,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陈强一整天都处于一种期待中。晚上回到家,晓旭高高兴兴地告诉他:“爸爸,今天有个小女孩要和我做朋友,我们成了好朋友。以后,我不再是一个没有朋友的人了。”陈强高兴地看着她,他那份看似多余的忧虑终于放下了。
晓旭对梦想的追求是坚定的,她不怕辛苦,日夜苦练,终于有了结果。她曾经说道:“在许多寂静的早上,我一路跳着舞步去上学。那时我梦想跳进省里最出色的芭蕾学校。经过两年学习,我开始了试演。”
然而,成功对一个伟大的人来说,往往比常人多了一份坎坷。
当时,学生要经常到工厂、农场体验劳动。由于母亲的宠爱,常常随顺她的小诡计,使她可以逃避劳动去学心爱的舞蹈,这让她有了更多的时间来练舞,她很开心。一个人一旦有了目标,就会持之不懈地朝着它奋进,对于人生中出现的第一个目标,更是如此。她学习芭蕾非常用功,十二岁时就已经可以做白毛女倒踢紫金冠的高难度动作。这样看来,晓旭是有舞者的天分的,然而天才又伴随着众多的不幸。就像梵高的画作名扬天下,而他早已与世诀别。就像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而她仍旧一贫如洗。就像上帝给了你一把剑,却让你失去了双手。
就在晓旭通过了所有的芭蕾考核后,一纸政审鉴定击碎了她的芭蕾梦。她落选了。芭蕾舞团的评委说道:“这是资本主义的苗子”。她的老师为她惋惜,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其他女孩。她有口难驳,因为晓旭是柔弱的,她有着林黛玉一样的理想追求,却没有薛宝钗那样的手段。
晓旭落选。这在任何人看来都是一个不幸的事情。晓旭自己当时看来也是这样。但从晓旭后来的人生经历来看,它却成就了另一种幸运。她在回忆时说道:“现在回头看,我非常感恩这位写评语的老师。她是第一个教我审视自己的人,如果没有那一次的挫折,我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70年代中期,中国大多数人基本保持相同的发式和着装。但她一直想与众不同,喜欢漂亮的东西,即使同样的辫子,也要辫得别出心裁。后来87版《红楼梦》中扮演袭人的袁玫说:“我第一眼看见她,就觉得,啊,这个女孩太美了。她梳着一个大长辫子,皮肤非常白,就像个冰美人。”
晓旭在孩子时候,就是爱美的。她最喜欢照镜子。又喜欢给自己化妆,但不会化妆。她用红纸蘸水给自己抹腮,又加上两黑布条大眉毛,把自己打扮成“李铁梅”的模样。父亲问她:“你觉得漂亮吗?”她细细地照着镜子看。父亲说:“把脸洗了再照,洗干净点。”洗完脸,父亲问:“你比较一下和刚才那个漂亮?”“这个漂亮。”父亲说:“既然这个漂亮,那你还画它干什么呢?”从此她就不再画了。
在杂技团学蹬缸时,她害怕胯变宽,不愿去学。每次训练时故意“使坏”。结果一来二去,每次一看她蹬缸,大家都说:“晓旭蹬缸,人心惶惶。”
在生活上,她不刻意打扮,却有着一股冰清玉洁的美。《红楼梦》中描述黛玉的美写到: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那份清凌凌的美,却与林黛玉有三分相似。
三、诗人才女的艺术人生
晓旭自幼喜爱读书。
三岁时,父母便开始教她读古诗。 12岁时,她放弃了舞蹈,却迷上了书本,开始在日记中写诗,尽管她只有十几岁,却满纸悲天悯人的惆怅。这一点与林黛玉也颇为相似。林黛玉的那爱物惜花,才气过人,她仿佛都有了。母亲见她当时的情况,给她办了一个图书证,从图书馆借了很多书阅读。当时最喜欢的书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雨果的《悲惨世界》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在读《简爱》时,她为简爱不离不弃,忠贞不渝的爱情观大为赞叹。读了《红楼梦》,她对宝黛的爱情别有一番看法。她心疼林黛玉,崇拜她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精神,又对宝黛的那种超脱世俗的爱情无限憧憬。
14岁时她发表了第一首诗作:《我是一朵柳絮》。那时的她从未谈过恋爱,却写了许多爱情诗。诗人气质也是后来王扶林导演选择她出演林黛玉的重要原因之一。
读着陈晓旭写的诗作,朴素无华,让人真切感受到了陈晓旭宁静的心灵。她的一举一动很像林黛玉,瘦弱的她手抚着胸前的辫梢,恬静、秀美间有种淡淡的忧郁。
《我是一朵柳絮》
我是一朵柳絮,
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
因为父母过早地把我遗弃,
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我是一朵柳絮,
不要问我的家在哪里,
愿春风把我吹送到天涯海角。
我要给大地的角落带去春的消息。
我是一朵柳絮,
生来无忧又无虑,
我的爸爸是广阔的天空,
我的妈妈是无垠的大地。
这是陈晓旭14岁时作品,也是她发表的第一首诗作。然而,最体现她气质的还是这首《人淡如菊》:
我从广寒来,孤芳何人赏。
居傲不媚春,偏爱秋色凉。
纤纤淡鹅黄,倩倩素心长。
犹慰深闺寂,且伴一缕香。
她是孤芳不自赏的才女,是居傲不媚春的雅士,是倩倩素心长的诗人。
四、机遇降临,如愿以偿
1983年,这个在后来看起来和陈晓旭出生一样特殊的日子里。筹备多时的《红楼梦》剧组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演员。《红楼梦》的影视作品之前已经为数众多,导演王扶林选择拍摄《红楼梦》的主要原因是听说中国的大学生已经不再阅读《红楼梦》了。王扶林说:“《红楼梦》是部经典,这样的经典不被继承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悲哀;当我听说现在的大学生都不再读《红楼梦》了,我是失望的。我决定拍一部电视剧版的《红楼梦》,让《红楼梦》在中国人眼中再次受到重视!激发大家读经典的兴趣!”
为了拍好一部经典,导演王扶林也是用心良苦、费力劳神,开始从全国各地征选演员。
可谓是天缘凑巧,事在人为。从小喜爱读书的陈晓旭此时从《夜幕下的哈尔滨》的作者陈屿处拿到一本杂志,上面有一则消息是“如何选择宝黛钗?”,中央电视台筹拍《红楼梦》,宝、黛、钗、凤的扮演者要从普通的男孩女孩里挑选。晓旭当时还在鞍山市话剧团当学员,别人觉得她跟林黛玉比较接近,鼓励她去试试,但她当时特别没有自信,以为这么大一个巨著肯定会选名演员,她对自己没有信心。但她又非常渴望去演林黛玉。因为她从小就特别喜欢读《红楼梦》,而且最喜欢林黛玉。
陈晓旭把林黛玉的诗都记在笔记本上,每每拿来诵读,以至后来皆能背诵。同时,她自己也会写诗。这种诗人的思维让她对林黛玉更加地理解。甚至觉得自己就是林黛玉,林黛玉就是自己。这个时候,她已经是十分渴望去尝试这个机会了。但她仍鼓不起勇气去报名。这个时候,她的初恋男友毕彦君站出来了。
“你不是一直很喜欢林黛玉吗?为什么不去?”
“我不想去。”我压抑着自己内心的那股冲动说道。
“你的气质很像林黛玉,一定能演好她,你就不敢去尝试一下吗?”
“谁说我不敢!”陈晓旭赌气着拿出纸笔,给王扶林导演写信。这场看似被激发出来的行动,却影响了陈晓旭的一生。后来她在谈及毕彦君时说道:“我很感激他,是他发现了我身上那不为人知的一面。”
她给导演王扶林寄去的那封,情真意切,如云似水。把对林黛玉的理解写了好长好长几页纸,同时寄去的还有一张自己的照片,照片的背面是她的那首小诗《我是一朵柳絮》。
在寄信时,她并没抱太大希望,但一周之后,导演王扶林亲自给她回信,希望她去北京面试,晓旭感到非常意外。她请了三天假,偷偷跑到北京面试,那天下着大雨,挺狼狈的样子去见了王导,回答几百个问题,而且十分刁钻古怪。晓旭后来在采访时说:“我记得他问了我一个刁钻问题:妙玉的判词是什么?我想了想回答了。就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那个!”问题虽然回答得很肤浅,但走的时候她心里还是比较有底,因为王导叫她把票根留好,说不定还可以报销。这让晓旭有了很大的信心。
在等待了一年之后,第二年的春天,晓旭才接到通知她参加《红楼梦》剧组在圆明园开设的演员培训班。她当时就是想演林黛玉,而且已经在心里认定了只演林黛玉。当时和她一起竞争林黛玉的有后来晴雯的扮演者张静林,秦可卿的扮演者张蕾,和贾惜春的扮演者胡泽红。后来胡泽红在访谈时开玩笑说:“我们为了得到林黛玉这个角色,都装。我装了一个星期就不行了,有一次导演坐在我身边和我聊天,那时候也不知道他就是导演,就和他随便聊着。聊完他就说‘唉,这个女孩子可惜了,性格太不像林黛玉了’我感到很后悔,就错过了演林黛玉的机会。”“那陈晓旭也装吗?”“是的,陈晓旭就装得比较好,她是那种一直装下去,,,”陈晓旭为了出演林黛玉也是屡经坎坷,经过了一番角逐。
导演王扶林后来印象深刻的一段话是:陈晓旭说:“我就是林黛玉。如果我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觉得林黛玉在演另外一个女孩的角色。”这让他很钦佩。然而,更令所有人惊奇的是:当陈晓旭换好了林黛玉的妆往那一站,众人都目瞪口呆。大家都感叹着,也许林黛玉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晓旭那一身气质,举手投足,与林黛玉完全符合。这也让王导十分满意。
在《红楼梦》剧组为期三个月的第一期演员培训班结束之后,导演王扶林正式宣布:由陈晓旭出演林黛玉。
五、《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1984年,电视剧《红楼梦》正式开机。
陈晓旭87年的回忆长文《梦里三年》中说:“女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凑在一起,谈论着过去和将来。她们已不是当年的丑小鸭了,三年的磨练使她们成熟而自信。她们正满怀壮激向往着更广阔的天地。但愿沧桑的人世不要磨灭了她们从前的一份纯真。我多么留恋那四月的圆明园呵!留恋那盛开的桃花,那条蜿蜒的小路,那些为选择一个理想角色而苦恼的女孩子。那里洒满了我芬芳的回忆,那里珍藏着我最美丽的梦想,那是一个多么难忘的春天呵!一梦醒来已经三年了。别了,同舟共济的朋友!别了,相恋三年的《红楼梦》!别了,这段终生难忘的时光!不要强咽那杯惜别的苦酒,不要把离愁写在你紧蹙的眉头,不要开口,让我把你最后的微笑印在心上,然后,在心里道一声珍重。这就够了,这就足够了。”
2003年艺术人生《红楼梦再聚首》时,陈晓旭说:“我还是喜欢他们说我是林黛玉,因为我觉得给我最美好的印象和最美好的回忆的,就是《红楼梦》的林黛玉,《红楼梦》的那段经历。”
六、饱受争议的林黛玉
电视剧《红楼梦》于1987年拍摄完成,在中央电视台开始热播,这也使得才21岁的陈晓旭一夜成名。
当时对陈晓旭塑造的林黛玉形象褒贬不一,学术界的评价似乎不高,批评的声音大于肯定的意见。直到电影《红楼梦》放映之后,两相比较见出高下,学术界和舆论界对电视剧《红楼梦》才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和评价。陈晓旭在《当代电视》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坦率地说,我不能够对我所扮演的林黛玉做出一个完整的结论,因为观众在收看我的表演的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于这样一个具有相当高意境的与相当高审美价值的人物的理解,不能不因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与欣赏品味而有所差异。记得当时有几种评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禺先生说:‘从梅兰芳到现在,我看过十几个黛玉,以这个为最好。’王朔说:‘林黛玉是江南女子,为什么要到鞍山去找演员,这不是南辕北辙吗?’一个女学生说:‘我就是喜欢林黛玉,因为她有个性,从不溜须拍马。’一位工人观众说:‘我不喜欢林黛玉,小肚鸡肠,酸溜溜的。’你看,这不是修养、品味上的差异吗?”,评价电影《红楼梦》时说“至于哪一个《红楼梦》更像《红楼梦》,哪一个林黛玉更像林黛玉,我们似乎无须争论,相信时间和观众会做出正确的回答。”
87版《红楼梦》刚播出时,陈晓旭的林黛玉还是有不小争议,但在二十年后却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对此红学家的看法是“中国文学不同于西方文学,其多用白描,很少有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所以一千个人心里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但在陈晓旭之后,很多人慢慢认定了林黛玉就是她。”另一些红学家则表示在气氛浮躁的当下环境,能够深刻理解林黛玉的演员很少,在演绎上要超越陈晓旭很困难。
七、告别演员,下海经商
拍摄完《红楼梦》和《家春秋》两部电视剧之后,陈晓旭被分配到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成为一名演员,不过此时的她一直在北京过着并不稳定的生活,当时流行出国热,陈晓旭也想去美国,但被认为有移民倾向而拒签。后来想去德国转签到美国,但是在德国呆了三个月,陈晓旭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在国外生活,于是最终还是毅然回到了北京。1991年,在朋友的介绍下,长城广告公司在征集承包经营,陈晓旭拿出买股票积攒出来的钱组建制作总部,自负盈亏,开始了从商。一年后,男友郝彤(陈晓旭第二任丈夫)也加入到公司中。
公司创始之初,名人效应产生了作用,从来拉来了一些客户资源。但真正合作之后,她发现不能简单吃老本,靠以前的知名度,那是非常幼稚的一种想法。她说:“有理性的人绝不会因为你是‘林黛玉’就多给你一单生意,如果真有人为了这个找上门来要做生意,我还信不过他呢。但我还是喜欢被唤作‘林黛玉’的,这能勾起我青春时代最美好的回忆。可是我不会陶醉于此,我是一个理智的人,我不认为有人因此喜欢跟我交往或者追捧我有任何意义。我希望做更实在的,有价值的事情。”
1995年,长城广告公司制作总部业绩达到4000多万元,旗下有十多个签约品牌,银行贷款全部还清。
1996年,陈晓旭在原公司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北京世邦联合广告有限公司,并出董事长,时年31岁。
1998年,世邦广告代理了五粮液、五粮春、报喜鸟、罗蒙等一系列中国著名品牌,在业界建立了自己的优良的口碑。
1998年,陈晓旭创建了北京世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任总经理,开始涉及传媒和影视业。
到2004年,世邦广告已发展成包括广告、文化和商贸三家公司的一个品牌企业。此时的陈晓旭也名利双丰收,还获得了“中国30位杰出女性广告人”、“2005年中国经济年度风云人物”、“2005~2006年度中国十大最具风采女性广告人”等荣誉称号,在商界享有盛名。
陈晓旭在北大演讲中谈到自己商业上的成功和林黛玉之间的关系时说:“大家知道我现在是个企业家,很多人依然说我和林黛玉的性格有很多契合之处。有的记者问我是如何处理林黛玉的柔弱和企业家的果敢之间的矛盾。我没有觉得林黛玉是柔弱的,她很坚强。如果说林黛玉这个人和我现在所做的工作有什么联系的话,那么就是‘创意’。广告是很有创意的,而林黛玉是个很有创意的人,比如‘葬花’的行为显出她非常有灵性。她看到落花,把花当作生命一样的尊重,把花埋起来,葬了,像悼念一个人。还有跟贾宝玉吵架的方式也特别有原创性。所以说,如果林黛玉到现在也是一个很好的广告人。”
八、皈依佛门
陈晓旭学佛由来已久。
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朋友的车上听到了净空法师讲解的《无量寿经》录音带,颇受触动,“突然我的心明亮了,那个世界仿佛印证了我从小到大对神秘天际的无尽遐想。我对经中所描述的一切没有丝毫怀疑,就像有人将你心中多年描绘的蓝图突然呈现在你面前那样惊喜、感激。”
两个月后,晓旭直飞至新加坡拜访净空法师,并与妹妹一起接受了皈依,从此踏上了学佛的道路。
陈晓旭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谈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三个人:曹雪芹、庄子、释迦牟尼,她说:
“三个重要的人引导我的人生走向一个正确的方向。曹雪芹让她认识了《红楼梦》并出演了林黛玉,获得了盛名;庄子让我知道一个人的眼界是有限的,不知道无限里的许多事情,这就像小年不知大年的悲哀。这个想法一致困扰着我。在困惑的驱动下,我就一直想学到更广阔的知识。我有一种渴求,希望我能了解我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来到这个世界是做什么的?死了以后会去哪?我觉得生命之外,还有生命。从而创立了自己的事业,收获了财富。释迦牟尼让我的心明亮了,那个世界仿佛印证了我从小到大对清净仁爱世界的无限向往,就像有人将你心中多年描绘的蓝图突然呈现在你面前那样惊喜、感激。很多东西,财富、名利也好,亲情、爱情也好其实你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正如《红楼梦》里的‘好了歌’。那人来这世界是做什么的呢?其实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和觉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自己究竟学到了什么?富贵时是不是能够体会他人的疾苦,贫穷时是不是能够心里安稳,体会挫折带给你的感悟。”
陈晓旭对人生的看法,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真是如出一辙。在学佛的日子的,她的人生是自由的。正如她在《幽兰》一诗中写道:敛身幽谷远尘埃,天光云影任徘徊。不须天风来相催,自在花儿静静开。
2007年2月23,陈晓旭在位于长春宽城区奋进乡新月村的百国兴隆寺举行了剃度仪式,落发出家,法号妙真。这一举动让世人感到震惊,许多人无法理解,舆论媒体一片哗然。2007年2月27日,中国科技财富报刊登了妙真法师(俗名陈晓旭)出家声明,她说“不惑之年终于走出了我人生最重要、最正确的道路”,“出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更积极的人生选择。通过净空老法师的教诲,使我认识到,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智慧教育。通过多年的学习,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佛法的广大利益。我愿向净空法师学习,为佛教育奉献我的终生。在家修学总有兼职之感,出家修学更能专精一门深入,这也是古大德求学之道。”
九、永远的林妹妹
“如果我死了
你是否失掉一些欢乐
为了我,是否会让你哀伤
在心头上停留片刻
在灯火辉煌的舞会上
你是否会感到孤独
在朋友们热烈交谈中
你是否会在角落里沉默
在甜梦萦萦的仲夏之夜
你是否会感到一丝凉意
在冬日雪花纷飞的清晨
你是否会感到寂寞
当世人已将我名字淡忘的时候
你是否会在心底
悄悄地为我唱一首
忧伤的歌”这首《无题》读来依旧凄婉动人,可惜林妹妹已经不在。
在2006年5月去医院检查,陈晓旭得知自己罹患乳腺癌。晓旭的姑姑2006年五一的时候给晓旭打电话,当时她要姑姑多保重,姑姑感觉这话跟平时不太对劲,后来晓旭的丈夫郝彤直接告诉了姑姑,晓旭是乳腺癌二期。而且晓旭要姑姑保密,一定不能告诉父母。晓旭父母知道的时候,她已经有一条腿不能动了,已经很晚了,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腿上了。
虽然从晓旭被确诊为乳腺癌的第一天起,家人就不停劝她采取积极的治疗方式,凭当时晓旭的身体状况,她的病是可以医治的,但她却拒绝了治疗,拒绝了生的可能,选择了出家。父亲劝她去治疗,劝她动手术,但她说:“假如说动手术做化疗能治好,或者是不用这个就死亡,那我选择死亡。”
晓旭的父亲陈强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一听这话,就知道谁劝她也没用了。她说动完手术,做化疗,人的身体就不全了。她太爱美了,她不想破坏自己,他追求一个最完美的自我,即便是死也是个完美形象。”
为了见到已在深圳出家的丈夫郝彤,陈晓旭在姑姑和妹妹的陪伴下,到了深圳的念佛堂。但深圳潮湿闷热的气候使得本就极度虚弱的晓旭病情极度恶化。即使在姑姑的精心照料下,也没能好转。那时候姑姑每天伴着泪水,纪录了晓旭最后的日子。那些让人心痛的点点滴滴。
“4月27号的时候,她的身体就是比较弱了,两边的太阳穴比较塌陷。已经开始发烧,经常在37.2℃、37.4℃和38℃这种温度,医生说患者的后期可能就是从低烧开始,然后高烧,这是一个癌症的过程”
“5月2号她不是特别好,当时不排尿”
“5月8号,给她用酒精擦了擦身上,给她物理降温,这一天都是喝了点米汤,到她最后,几乎已经不太进食了,那个米粒她已经咽不下去了”
“5月12号高烧39.6℃,当时用冰袋,敷上她的手脚和头,她就头直摇,说太凉”
“13号早晨六点,我给她喝了一点米汤,都吐了,我在她房间。然后有一个一直在她身边照顾她的一个叫妙音师说,妙真师不对。我急忙跑过去一看,她的那个心脏特别弱特别弱,她是6点57分就离开了。”
弥留之际,晓旭还在断断续续喊着,“妈妈、妈妈”,而此时的爸爸妈妈还远在北京,没人敢告诉他们,女儿病危的消息,直到晓旭去世后的三天,父亲才赶到深圳,知道女儿已经走了。
陈晓旭的姑姑就像那个陪伴了林黛玉一世的“紫娟”,而陈晓旭却活成了林黛玉。
2008年5月13日,陈晓旭的骨函安葬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陵园。晓旭一生没有孩子,由她的妹夫抱着骨灰盒,和她妹妹一起,送别了她最后一程。
据悉陈晓旭的墓地有10平方米,墓碑为两块大石头,其中一块篆有“陈晓旭(1965.10.29-2007.05.13)”,另一块题篆冯其庸先生的悼词:“碧海沉沉一彗星,长天划过半空明。为君留得形音在,多谢绛珠一片情。”墓碑旁边还立着一尊由家人为她做汉白玉的“林黛玉”雕塑。
陈晓旭的遗产,分成三份。一份就给父母养老,一份给了她出家后的师父,用于佛教事业的发展,剩下一份成立了基金会,用于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2007年5月16日,家人遵照陈晓旭遗愿,陈晓旭慈善基金会正式成立,始创基金为5000万元人民币。
面对晓旭的逝去,她的家乡鞍山敬老院中的老人悲泣不已(据说陈晓旭屡次给予敬老院看人物质帮助),她的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数度哭晕。她的朋友们,粉丝们更是伤心不止。那些和她素未谋面却看过《红楼梦》的人,都投来了那一声声哀息。
在陈晓旭的告别仪式上。昔日的好友悲具一堂。
张莉:“晓旭,你永远是我那可爱的小妹妹。”
邓婕:“我们所了解的陈晓旭,她不是林黛玉,她就是陈晓旭,她是那么的热爱生活,热爱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
欧阳奋强:“晓旭,想你。”
陈晓旭真的走了。在这样一个“花谢花飞飞满天”“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季节,她选择了离开这个污浊的尘世,随风飘到那万花盛开的尽头。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话来回答:“晴雯是那管芙蓉花的花神,那林妹妹一定是管所有花的神,是万花之主。”她没有死,只是天上缺了一位花神,百花祈求她去做花神罢了。
林黛玉离开了,没人为她送葬,她在那个世界里孤孤寂寂地存活;陈晓旭离开了,所有人都为她流泪,捧着鲜花来为她送别。我想林黛玉的那一世的孤寂终于圆了吧。
陈晓旭的一生,就如同林黛玉的一生,永远不会被人忘记。因为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林黛玉,她去了的这十年当中,我们再也寻找不到林黛玉的影子了。正应验了那句谶语:
天堂有了陈晓旭,世间再无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