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今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据教育部网站信息,依照相关规定,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其实关于教育部发文全面取消奥赛等加分项目的新闻早在2014年就出来了,并且在近几年的教育高招文件中几乎都有提及,且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引发的公众热议也越来越多,有人鼓掌叫好,也有人觉得不适;有的中学看到竞赛项目不再高考加分助力升学就放弃了,有的中学却依旧坚持对奥赛项目的培养。但且不论它所引发的这些社会现象,当透过这层现象,透过表面字义,我们又能看到什么呢?
有教育业内相关人士认为,今年教育部再次强调取消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主要是为了表达对高考公平公正的重视。那么取消这些加分项目是否意味着奥赛科目都白学了?这项措施又真的能促进实现高考的公平公正吗?
根据我们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认为是公平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奥赛成绩仍是高校自招“敲门砖”,大部分精英院校选拔人才的标准近年来,有关注的家长老师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名校在招录过程中把更多的名额留给自主招生,通过自主招生被录取的学生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而各大高校自主招生评价体系中各种竞赛获奖尤为显眼。历年来各高校的自主招生报考条件虽会有所微调,但都着重在以下范围:
1、理科类竞赛奖;
2、人文社科类竞赛奖;
3、科学研究创新类;
4、综合成绩或单科成绩优秀类;
5、在省级及以上期刊杂志发表论文及其他创新潜质和特长的考生;
不难看出,尽管教育部出台全面取消竞赛等加分项目的措施,但实际上并没有影响到各大高校对竞赛获奖这一指标的青睐。下面我们可以看看几所高校自主招生的报考条件:
清华大学: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具有学科特长,且在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北京大学:在高中阶段参加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全国决赛获得优异成绩者。
武汉大学:在文学、历史、哲学、国学、思想政治、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等10个领域的某一领域具有鲜明学科特长和一定创新潜质的学生均可报名申请。表征学生学科特长及创新潜质的材料,包含但不限于高中阶段各学科相关竞赛获得的各类证书、作品或学术成果(含封面、目录及全部成果页等)以及推荐材料(中学、相关社会团体或相关领域专家实名推荐)。
华中科技大学: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信息学)全国二等奖(省级赛区)及以上的学生;高中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全国三等奖及以上的学生。
还有更多高校都在自主招生条件中突出了竞赛获奖这一硬性指标,可以看出,奥赛成绩仍是高校自招“敲门砖”,是大部分精英院校选拔人才的标准。
二:取消奥赛等加分项目有助高考公平,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
教育部全面取消奥赛等加分项目,而各大名校自主招生却对奥赛生倍加青睐,这二者之间看起来似乎是相互矛盾?那么取消加分这项措施是否能真正促进高考的公平公正呢?取消高考加分项目和名校看重竞赛成绩这两方面只是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
首先,由于部分家长学子对高考加分项目的趋之若鹜,不少学生为了可以在高考中加分,去参加专门的特训班培养特长,其中不乏那些对这些特长没有任何兴趣爱好的学生,使得竞赛加分变得极具功利性,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偏科、科目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甚至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产生抵触情绪。取消加分项目有利于治理功利性奥赛培训现象,可以防止家长老师不顾学生兴趣爱好对其强制性培养。其次,近些年来,高考加分一直被质疑造假,虽然教育部等部门多次对此现象进行打击,严加管制,但还是难以杜绝加分造假现象。治理高考加分造假现象的最好办法就是直接取消加分项目,让“假”无处可造,才能真正促进高考的公平公正。
名校自主招生对竞赛成绩的重视,其本质是挑选对特定专业具有兴趣爱好和天赋的学生,取消加分项目可以过滤一部分只为政策性加分而学习奥赛的学生,所以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反而能净化竞赛环境,淘汰掉部分对竞赛抱有功利性加分的想法的学生,方便各大名校更好地挑选对特定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有助于促进高考的公平公正,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机制。
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也离不开合理的应对措施,避免因为制度的改革导致选择学校的被动。
面对教育部全面取消奥赛等加分项目,我们该怎么做?竞赛的存在是为了给那些对竞赛项目有兴趣有爱好的人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方便他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而不是为了在高考中可以加分。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奥赛项目的目的,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作出决定,切忌盲目为了高考加分而无视自身条件和兴趣去学习竞赛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