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能在爷爷的致辞和家庭介绍里看到这样一段话。“在家长的带领下,身教重于言教,子女,孙儿们个个都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我们家的家风:“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勤劳节俭,奋发向上,与人为善”。还有家训为“少年时看远,中年时看透,晚年时看淡”。在家风、家训的影响下,每个人都奋发图强,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这段话太正确了,这是“家风”。这个词汇总是让我感到不自在,因为我相对于这些字眼描述的人相差甚远,而这条家风在我庞大的家族体系中也算是深得人心的。尽管我自认确实是一个老实人,节俭生活,也姑且做到了与人为善,但是我做事并不踏实,处在“少年时”的我也没有看远。但是这些词汇谁都写的出来,我初见到这个信条便觉得家风是否应该有更高级的表达。
我似乎成为了打破者,也许我们这代人是垮掉的一代。继我的小姨之后我成为了家里的第二个艺术生,成为了高知家庭中奇怪的存在。我并不想去成为古板的大学生,但我也没有刻意的去抗争,只是单纯的觉得自己能从更多的方面想事情。上大学,结婚生子,孝顺,勤劳节俭,继承,这似乎是每个家庭追求的程序,也是我们家所信奉的传统。我似乎不想要结婚,不想要一个小孩,再说句白眼狼的话我甚至有时候不想要去孝顺自己的父母,这样的形式感让我每每怀疑自己是否拥有足够高的情商来对待我的家庭。此外家庭便没有什么传统,我学艺术也得到了所有家人的理解,尽管也许一部分人抱着“要当大导演”这样的心态支持着我。而我的答复似乎更是一种取悦,因为我根本不敢把我的真实想法说给我的祖辈听,他们可能早就认为我会和另一名大学生结婚,然后有一个儿子,名字的中间字还是家谱中的那个字。
因为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讨厌一些形式感的东西,例如生日。享受自己的压力太大了,小时候我可能会被成千上万的其他孩子包围着。在一年中的某一天,我感到自己必须取悦,那是我的,也是唯一的。我想要忽略生日的存在,抛弃掉形式感;不要奢侈的生日聚会,不必渴求多数人的祝福和礼物,也不去做那些所谓有意义的事,如常就好。有就目前而言,我认为对自己来说,生日的唯一意义就是不必在属于我自己的一天中取悦别人,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好事。
当然如果我的生日没有脱离我的家人们,特别是祖辈,他们还是会拉着我和一家人在饭店,然后要致辞,然后吃一桌子菜,然后切蛋糕,最后回家。这其实没什么不好,因为它代表着大家的挂念,或许不该把生日理解为形式感。我的成年日在香港的考试酒店醒来,回家后我其实没有为我父母为我准备的海贼王蛋糕感动太多,尽管我知道为此他们很用心。
头晕,因此写的非常混乱,非常之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