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理工男憨爸 憨爸在美国
有一次,憨憨在读《How it works》杂志的一篇文章,讲的是无人驾驶里面的视觉系统。
读完后,我问憨憨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他跟我说“这篇文章讲了摄像头,摄像头很重要”。
呃,这不白说吗!摄像头可以拍照、可以做监控,自然是很重要的,可是儿子的答案却没有回答到点子上。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计算机视觉系统”,通过摄像头自动识别人和物体,这是人工智能和无人驾驶的一项最重要的应用!
我原本以为这篇文章的阅读难度不高,因为每个单词都不难,儿子都认识,可是没想到组合在一起,孩子看起来每个字都读进去了,可是却没有理解文章的精髓。
为什么明明认识单词,但是却没法理解文章呢?这就是源于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
阅读理解其实是有很多技巧的,儿子学校曾经用过一套Evan-Moor出版社的练习册,那个讲得极好,介绍了很多阅读的小技巧。
今天我就结合这套练习册的内容跟你们聊一聊阅读理解哪些小技巧是需要孩子掌握的。
这套练习册Evan-Moor出版社刚刚提供了免费电子版(1年级~6年级),文末会给你们下载!
想提高孩子阅读能力,我总结了两方面能力,一个是“学会理解”,另一个是“学会分析”!
Part.1 学会理解
这个理解包含5方面的技能。
1
掌握核心思想
第一条是“main idea and details”,也就是掌握段落的核心思想,并且能注意细节!
如果一篇文章的核心思想没能掌握的话,那么整篇文章就会理解岔了。就像上面我举的那个“计算机视觉系统”的例子一样。
我们可以看一个小例子:
像这篇文章里,出现了人物,但也出现了天气,那么孩子首先得抓它的核心思想,到底讲了啥?是讲了晴朗的天气呢,还是讲了一个人的故事?
如果这一点搞不清的话,那么读了这篇文章就会有错误的认知!
2
理清先后顺序
第二条是“sequence”,也就是能够理清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
事情发生的顺序分两种,一种是孩子凭借经验知识去理解的,一种是文章里讲解了事情的顺序。
无论是哪种,孩子都需要在阅读的时候心里建立一条主线,什么事情发生在前,什么事情发生在后,心里都得清清楚楚。
比如下面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人起床后做事的顺序。
这个就是考验孩子的经验知识,整理出合理的顺序,这样文章阅读才会有条理。
3
掌握人物性格
第三条是“character”,也就是掌握人物性格。
在故事类书籍里会出现很多人物,就像《哈利波特》一样,魔法学校里人物繁多,那么孩子阅读的时候就得抓住每个人的性格特征,才能方便他们理解整个剧情。
但是这个人物性格特征往往不会用很明显的字眼告诉你,比如直接在文章里说,“A很善良”、“B很邪恶”、“C很活泼”等等,这些性格理解都需要孩子通过文字去体会。
比如下面这篇文章,介绍了Mr. Lopez每周都去图书馆、读很多书、还喜欢把书读给孩子听。
那么通过阅读这些文字,孩子就得能明白,主人公一定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这也是理解后续剧情的前提。
4
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第四条是“Author’s Purpose”,也就是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有他自己的目的和方向,就像《老鼠记者》是用老鼠的角度去环游世界,经历各种风土人情。因此孩子把握好作者的意图后,对后续理解剧情会有莫大的帮助。
比如下面这篇文章,讲的是在花园里种一朵花,需要经历三个步骤:挖洞、埋种子、浇水。
那么孩子就得明白,这篇文章作者想表达的是种花的步骤,而非讲一个故事。
5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观点
第五点是“Fact and Opinion”,也就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观点。
一篇文章往往会有很多句子的陈述,但是这些句子大部分都是为了表达同一个观点的例证,而孩子的任务就是需要将这些句子背后的观点给提炼出来。
比如看下面这篇文章:
这段文字花了很多篇幅在讲狗不会抛弃我们、狗总是做我们吩咐它们做的事情等等,因此孩子得从这些话后面提炼出观点——狗是人类的朋友!
Part.2 学会分析
这个分析包括6方面的技能。
1
学会推断结论
第一点是“Inference”,也就是从给定的故事中推断出正确的结论。
孩子读文章需要思考,它们不能仅仅是看懂文中的文字,更是要推断背后的结论。
这里举一个例子:
故事中小男孩不喜欢在浴缸中洗澡,也不喜欢洗洗刷刷。可是妈妈给他买了个玩具式浴缸,小男孩开始爱上洗澡,在浴缸中可以开心玩耍。
那么孩子读完后就得思考,为什么小男孩前后变化那么大呢?又是什么让小男孩爱上浴缸的呢?
这个就是思考的过程就是推论,是从结果入手分析出原因。
2
学会进行预测
第二点是“Prediction”,也就是通过给定事实和基础常识对事物做合理猜测,得到合乎常理的结论。
这一点考验的是孩子背景知识、生活常识的积累。
比如下面这篇短文,说天色阴沉,突然降温,然后发现手上滴到一点水滴。
那么孩子就得思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个就是基于常识的积累,而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预测。
3
学会对比和比较
第三点是“Compare and Contrast”,也就是对比和比较,通过两组或多组事物的对比,找出互相之间的相似处和不同点。
很多文章里面会有多个事物,孩子需要能够区分这些事物的异同点,这样才能更加方便他们理解文章内容。
而且这个技能对于阅读科普文章更加重要,科普文章里面常常有大量的数据和文字对比,这就越发需要孩子掌握这个对比和比较的技能。
下面这篇短文特别有代表性,文章说:长颈鹿和大象都是高大的动物,长颈鹿有长长的脖子,大象有长长的鼻子。长颈鹿的长脖子可以让它吃到高处的树叶。大象的长鼻子可以让它喝水更方便。
这就需要孩子分析长颈鹿和大象的异同,从而能更加方便他们了解这两种动物。
4
分析因果关系
第四点是“Cause and Effect”,也就是分析因果关系,找出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这个技能无论是阅读故事类书籍,还是科普类书籍都很重要。孩子需要看到原因,能够找出结果,或者说看到结果,去发现原因。
比如说下面这篇文章的例子:小男孩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发现胳膊非常疼。妈妈立即带着他去看了医生,男孩的手臂被包扎了起来。那么,男孩手臂被包扎起来是什么原因呢?
这就需要孩子能够梳理整个故事线:
摔下自行车—摔疼胳膊—妈妈带看医生—包扎胳膊
这样的话,他才能找到这件事情发生的最初原因。
5
根据上下文猜词
第五点是“Vocabulary in Context”,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猜词语含义。
不管哪种语言,阅读过程中多少会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这时候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情景大致猜出它的含义。
比如下面这篇文章,里面出现了一个“grab”的单词。
如果孩子不理解“grab”是啥怎么办?文章就放弃吗?当然不行,这个时候他就需要通过上下文进行猜。
文章里表露出的意思是:“小男孩挑了个足球后用手臂紧紧环住,确保没有人可以从他手上grab这个球。”
那么从上下文孩子就能猜出,原来“grab”是“拿走”的意思。
6
学会进行总结
第六点是“Summary”,也就是总结。孩子能够通过阅读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来总结看到的内容。
这个技能实在太重要了,而且也很难。因为孩子需要通读一篇文章,理解里面的每一个内容,才能精确地提炼出核心思想,也才能做正确的内容总结。这也是前面所有技能的集大成者!
我们看下面这张图里面的电影票的例子:如果白天去看电影,电影票5元一张;如果晚上去看,电影票就是7元一张。
那么孩子就得学会通过上面的内容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白天电影票票价比晚上便宜的结论。
Part.3 学习资源分享
上面说的2大方面、11个技能就是提高孩子阅读能力关键中的关键。其实不仅仅是英文,中文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这11个技能无论是放在什么语言学习中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
我在文中列出的所有案例都是出自Evan-Moor的《Daily Fundamentals》这套书。
这套书真是极好的,全套一共有6本(从1年级到6年级),每本书里面包含30周的练习,每日一练,每天的题量在5-10题不等,涵盖英语、数学和阅读三大类别。
每本书都有200多页,厚厚一本,每天一页的话,足够做7个月的!
当然这套练习册的价格也不便宜,原价得20多美元,折合人民币的话要150多元一本了,一套6本搜集齐了,那得1000多块了!
不过好消息是,这套书Evan-Moor出版社因为疫情的缘故,最近提供了免费的电子版,它们官网能下载。
我担心你们网速受限,因此帮你们准备好了电子版供下载,这里也要多谢我的朋友——小杨老师帮我辛勤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