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没有智能机的时代,对待学生手机我们尚可“放任自流”,因为他们“翻不出天”;那么,手机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似乎离开手机已经无所适从的今天,如何让孩子在该学习的时间心无旁骛地学习,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近几年,围绕“手机”,在与学生软磨硬泡,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渐渐发现只有我想不到的,没有孩子做不到的!在想尽办法,顽强地与手机的主人对抗的同时,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硬碰硬”不科学,不可取,甚至一开始出发点就有问题,更好地还得是“法治”与“德治”并须并行,当然哪种方式用得多,因“人”而异……
一、“民主集中”定规则
一般学校都会有严格的手机管理和使用的规定,大部分班级都会有自己班级的相关规定。比如我们班(新疆班住校)在上学期开学初,经班级全体成员民主协商,根据班级的情况制定了手机的管理和使用办法并纳入班规。我个人觉得,“民主协商”是毕经之路,高中的孩子,特别是素质较高的孩子,还是能够理解和遵守的,当然“民主”之下必有“集中”,我们也是先礼后兵!
二、“以人为本”促自律
1、对于走读学生,需在和家长达成一致,学生在校期间非特殊情况不允许使用手机。班主任安排专人事先做好手机型号、颜色、个数的统计。周一到周五早自习前将手机静音上交,并签字确认,未交者须注明原因。(当天班长或值日班长携带自己的手机,以备班级紧急事务通知处理;或班级公用非智能手机一部,班级事务专用)。收好的手机锁于班级内柜子中,钥匙由生活委员保管。如有事必须使用手机,可填表登记,使用完毕后当即归还。手机在放学后统一下发。
三、“坚持不懈”成习惯
其实我们的出发点并不是反对学生使用手机,而是希望学生能够提高自控性和自律性,在合理的时间和事务里使用手机。在手机管理的初始阶段,跟踪检查是必要的,待学生适应了上交手机,可改为偶尔抽查。以诚信原则为要求,对于不诚信者,此时可根据班级规定处理,若对班级规定处理不满,按学校规定处理。大部分的学生在长期的管理中能慢慢形成习惯,至少在校期间能做到非特殊情况不使用或极少使用手机。
一种习惯的养成或改变,就像物理上对于惯性的克服一样,需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基本的还应该是在相互信任、尊重的前提下,在实践中摸索更为科学的手机管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