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游离在生死边缘

病房里的灯被邻床老爷子的女儿关掉了,我的手里正捧着一本书,一篇文章才读了一半。病人们都已沉沉睡去,陪护的家属也需要抓紧时间休息。

黑暗中,书还是被我抓在手里,我的大脑还在回味着文字。我的身体一动不动地斜靠在墙边租用的陪护人的长椅上,仿佛还在继续看书。

我还不想睡觉,我只是不想发出声音让别人觉得关灯“影响”了我。作为陪护病人的家属,她们非常辛苦,非常需要哪怕片刻不需劳心劳力的休息。

在神经外科的病房里,住的病人大多是不能自理的重病号:有脑死亡的植物人;有做脑部动脉瘤手术还没苏醒的患者,症状跟植物人差不多;还有脑溢血昏迷不醒的病人;也有像我父亲一样因车祸导致的颅内受伤出血的人。

这些病人,时间长的已经在这里住了两三个月,而且不知道还要住多少时间才能出院。每个病人身边,忙碌着的都不止一个家属,而是两个、三个,甚至更多个。

在这里, 生死只是一线之隔,有时会感觉生不如死。正常人来到这里,会骤然顿悟:这世间,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在这里,你会看见这些神情疲惫憔悴的病人家属,有时会彼此鼓励相互打气;有时佯装怒意故意吵嚷着病床上久未苏醒的人,喊他起来和自己吵架;明明刚才还在笑骂那个没知没觉的“无情人”,转眼间,聊到他的病情,说到往日生活琐事,谈到治疗费用,不知不觉就红了眼睛流下泪来。

无论相爱相杀,还是平淡度日,亦或深情款款,在长期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迫之下,都化作了“尽人事听天命”的无奈。

在这里,感情已不重要,知觉和理性最珍贵最重要。

对于病人来说,有了这些,意味着他正在逐渐好转和康复。

对于陪护的家属来说,这些才能让她们过滤掉悲伤忧虑焦急,朝最好的方向去想去做,对最坏的结局有所准备。

花力气改变自己能改变的,有勇气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这对所有人都很重要。于病人而言,是对疾病的抗争和最终对命运的接受;于家属来说,是尽自己的心力和责任去照顾和治疗病人,求得安心和无悔;对于医护人员来讲,是出于职业的操守和责任,尽最大努力救治病人,以求无愧于心无负于科学。

天天在病房里穿梭的人,对痛苦的体验会变得麻木,因为太多太深太重的痛已经让人的神经习惯了。习以为常,刺激感就不会强烈。

反而,偶尔见到的一张灿烂的笑脸,听到的一句乐观的话语,以及前来探望病人的年轻人的俊美与活力,都能给人以新鲜感和深刻印象。

看到病人睁着眼睛或闭着眼睛,任由护士和家属翻来覆去,吃喝拉撒都由别人帮助或医疗技术手段辅助完成的时候,我已经想不到“人”这个词语,我只会想到“生命“,和动物、植物一样的生命。

“人”,意味着社会属性和尊严,而在这里,伤病,使他们丧失或暂时丧失了“人”的尊严。无法感知,无法表达,无法保护遮掩身体的隐私。只是活着的生命而已,跟猫、狗一样,跟草木一样。

“人”最低的尊严,大概应该是正常地、健康地活着。这也是“人”最根本的最高贵的尊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感恩今天开始放假了,可以好好对我的屋子进行清理,开心!谢谢! 感恩今天不用早起开店,但早起站桩的习惯却已经养成,并...
    宽两秒心自在阅读 160评论 0 0
  • 仅以此日志,献给我的妈妈。 此刻是入夏的太原,我在用手机一点一点的把自己的心里话用日志的形式呈现在您面前时,估计您...
    子锋梦想的纸飞机阅读 463评论 8 12
  • 一位家长微信咨询问题,孩子4岁,在幼儿园总是惹事儿,今天把老师的东西给藏起来了,明天和小朋友玩儿的时候又把人家的嘴...
    裴文峰阅读 821评论 1 2
  • 到不了的是彼岸 等不到的是花开 缤纷青春 烂漫还是天真 都不重要了 随风吧 握不住的沙 扬了吧 两个人 两条路 沉...
    洛简紫阅读 515评论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