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字夷吾,人称管子。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注重改革,发展商业,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曾差点把齐桓公射死的管仲,为何会甘心为齐国效力?齐桓公又为何不杀管仲呢?
齐襄公被弟弟公孙无知勾结叛臣杀死后,公孙无知取而代之,当了国君,但当了没两年,就又被人干掉了,齐国国君的位子就空了下来。
在各国避难的各位公子都有机会,谁能先回去安抚百姓,谁就能做国君。
鲁国先发兵护送公子纠,莒国紧随其后护送公子小白回国,这场跟时间赛跑的斗争开始了。
公子纠的师傅管仲带兵拦截,和公子小白相遇,管仲打败了莒国军队,还射了公子小白一箭,刚好射在小白衣服的挂钩上,小白躲过一劫。管仲以为小白死了,就慢悠悠的回齐国。
小白却日夜兼程,捷足先登,先做了国君——齐桓公。
公子纠为夺位,便求助鲁国发兵攻打齐国。齐国大夫鲍叔牙带兵打败鲁国,然后威胁鲁国杀了公子纠,把管仲送去齐国做俘虏。
在春秋时期,有一大批身怀绝技,做事低调的人,他们身份一般,胸怀天下,内心自负,一诺千金,他们适应纷乱的现实,也守卫心中的道义,他们为报答知遇之恩,甘愿献上生命,这种人,叫做“士”。
有一个叫召忽的谋士对公子纠忠心耿耿,不愿苟活,自杀了。
管仲则选择了做俘虏。活下去是第一位的。
他这样的价值观并没有影响他的才华,替谁服务只是契约问题。
齐桓公怒气冲冲要杀管仲,想报那一箭之仇。
这时候,鲍叔牙阻止了齐桓公,并推荐管仲说:“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史记·齐太公世家》
鲍叔牙说,你要把齐国治好,我就够了。要是想在诸侯中一展抱负做霸主,就必须要管仲不可。
鲍叔牙称赞了管仲的五大能力:“一能安抚百姓,二能管理国家,三能诚实守信,四能制定规章,五能行军打仗。”这么一人才,不用可惜了。
于是,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建议,任用管仲为相。这个故事常被洗脑成功学、洗脑的“国家应用管理学”引用,告诉你用人要不计前嫌,要唯才是用,要学习齐桓公的胸怀。
“不计前嫌”“唯才是用” 大道理没有错,但运用到现实中,首先要考虑的是这道理的使用前提。
若是头脑发热,兴致勃勃的去“任用管仲”,而不想想自己是不是齐桓公那块料,不考虑你所任用的人有无管仲的才能和度量,结果自然不一样。
管仲和齐桓公有生死大仇。管仲被押解到齐国本来是抱着必死之心的,可是幸亏有鲍叔牙在中间调解。所以齐桓公放了管仲,等于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管仲感激还来不及呢。
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在那个士为知己者死的英雄年代,管仲也算是碰到了知遇自己的人——管仲本身也是极其有“士”的精神的,他就是名副其实的“士”,孟子说过“管夷吾举于士”。因此,这样的背景下,才促成了这段佳话。
这样的故事,很难复制。有些单位领导常抱怨,说自己学习齐桓公,但是“管仲”不理我。那只能怪他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肯本就没齐桓公那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