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俗称过年。
我,一个标准的九零后。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过年。过年意味着有新衣服穿,有零食吃,还有鞭炮烟花什么的小玩意儿可以玩。
在我的印象里,父母是很重视过年的,讲究的东西也特别多。
从我记事起,每年过年都是要忌口的,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用剪刀和针线,吃饭要讨彩头,等等很多的规矩讲究。
小时候的感觉都记不太清楚了。只是越长大越觉得过年没有什么意思。并不是因为经济问题,只是觉得没有太多人情味了。
以前过年,吃团年饭,一大家子热热闹闹吃,吃完了一起玩,一起看春晚,聊天,然后轮流洗澡然后穿新衣服,觉得特别有意思,也特别期待。
正月初一,一大早起来就拿着鞭炮,到左邻右舍的拜年,然后再去舅舅小姨家。小地方,不要太久,就能挨家挨户的把年拜完。一圈跑完,再回家,家里也有来拜年的。虽然跑的挺累,但是挺开心的。玩了鞭炮,吃了零食,还溜达了一圈。总之,开心就是。
也许是长大了,自己对过年没有那么多的期待和热情了,想吃的平时也能吃到,想穿的平时都会逛个商场直接买了,不会特意等着过年。所以那点期待也都没有了。
也不会再像之前一样挨家挨户拜年,最多就是见了面,相互说句吉祥话。
只是现在结婚有孩子了,还是会回到父母家过年,一家三代人,还是很热闹,只是没有了自己小时候的那种感觉。
也许是少了孩子时的好奇心和知足精神。毕竟我们还是小孩子时,是一颗糖就能哄好的。
虽然我对过年感觉不太浓烈,但是从我回家到现在,都二十多天了,可以看见父母还是和以前一样,对于过年还是很重视。办年货,给孩子买衣服,家里里里外外收拾打扫,还是和以前一样。
可能是习惯,也可能是身份不同。做为父母的他们,希望一家人能够团圆。我们一家三口在武汉,爸爸妈妈各自做事,妹妹上学,难得过年能够团聚。
所以一向考虑周到的父母,仍然会办好年货,做好准备,不让我们操心。我们回家就只用吃现成。
也许就是因为父母的生活,是从无到有,我一直都生活在他们安排好的温室里,所以才会对于过年越来越没有感觉。
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应该是做过总结和预算的。一年赚多少钱,开销完了结余多少,开年需要花费的多少,预留多少。
每一年都是这样过的,我们家的日子也算是越过越好,所以父母才会在我们都觉得年味淡了的情况下,仍然和以前的每一次过年一样,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