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路独行
我和盖海波同村同龄甚至在小学同年级,按说应该算发小了,可是我们之间却长期像两条平行线没有像样的交往,若不是那张发黄的小学毕业照作证,我很难相信我们在同一个班级里度过了五年。
由于海波留级的缘故,我比他早一年进入县城读初中,心理上积累了些许优势。不过他进入初中不到半年就脱胎换骨,混得风生水起。
我也正在从这时起才真正领略到他的模仿本领。他首先从改姓名做起,来规划设计自己的非凡人生。后来我一度认为他曲解了《论语》中“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含义,所以首先动了改名的念头。
我曾在他的书本上看到他的名字由盖海波变成了郭连杰。我推测他改姓名的原因是这样的:叫海波的人实在太多,仅我们这个不到五百人的村子就有四个海波,我们班五十来人就有王海波、李海波两个男生,海波两个字差不多成了男生的代称,很不利于个性的彰显。
至于改成什么他也颇费了一番心思,思来想去只有《少林寺》中主演李连杰的名气最大,因此他的名字就变成连杰。至于为什么要改姓,我觉得他主要是考虑到字形美,我曾不止一次查字典,发现“盖”作为姓氏讲只有“gě”的发音,而在我们的方言里却念“guō”,有时为了准确知道别人的姓氏,我们一般问人家:您是羊头“盖”还是大耳朵“郭”啊?海波认为“盖”的字形不美,没有“郭”那么舒展和奔放,于是便把自己的姓改成了大耳朵“郭”。
这次自作主张的改名事件成为海波脱离我们这帮农村哥们的起点,已经蜕变成为郭连杰的他与我们渐行渐远,义无反顾地向本班城里的两个男生小兴和小强靠拢。
小兴长得最有特色的部位是有一张宽阔的嘴巴,可以与后来崛起的女影星姚晨舒淇媲美。他爸爸在县政府工作,他时髦的装束和干部子弟的身份不仅能吸引女孩子的目光,也成为海波皈依的重要因子。小强拥有英俊的外表和强悍的性格,虽非出自名门,却是来自城里街道一名街痞。
眼见得海波卑躬屈膝,与那两个家伙发展成为莫逆之交,我们只能怒其不争,却无计可施。既然友谊是建立在攀附的基础上,那么他们之间的礼尚往来也就带了不等价的成分,我曾见过海波用自行车驮着一袋新磨的大米拐进县府家属院的大门,而得到的回馈是一块因走字不准而被闲置的闹钟,这种类似于宋与辽的朝贡关系一直持续到初中毕业。
自从打入城市人群内部,海波的装束也开始与城里接轨,头发刻意向后梳理并且油亮起来,衣服也更换愈发频繁,最显著的是他换了一辆崭新的二六平把小轮自行车,与我们骑的半旧的二八大轮自行车相比更具有了城市化的特征。
放寒假后,我偶尔一次去他家找他玩,竟然发现他的口音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操着带有方言特征的普通话管他爹娘叫爸和妈。我当时感觉比吃掉一只苍蝇还要难受,不过我很佩服他的勇气和胆量。
不出我所料,海波的“改革”没持续多久就偃旗息鼓了,他不得屈服于农村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压力。本来嘛,方言和称呼是从他吃奶时就形成的,怎么能说改就改呢?他能适应,可是一度变成爸爸妈妈的爹娘受不了来自街坊异样的目光。
三年的中学时光一晃而过,踏进社会的郭连杰一步步复制成功者的足迹,梦想早日出人头地,可惜几乎都是画虎类犬。他开过照相馆,当过保安,后来到大都市闯荡多年杳无音信。当我再次听到关于他的消息时,他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了——据说加入了某省某黑社会组织的一个过河卒子,连性命都葬送在“自己人”手里。
海波在模仿他人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己,不过他内心是善良的。初中时,我们一群小伙伴聚在我家偏房里,学社会上的人偷着煮肉喝酒。
肉的来源就是由海波提供的,他家养着貂,皮用来卖,肉就被海波偷偷端来倒进我家的大锅里。貂肉有股子骚味,即使费了我家半个草垛来煮,但是骚味依旧。不过,则并不影响大家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临近高中毕业时,我去海波冷清的照相馆照毕业照。店里有几个社会青年帮海波撑场子,我想:如果这帮人天天在这里蹭吃蹭喝的,谁还敢来照相啊?海波很热情,一寸两寸各照一个版,死活不要钱。海波好面子,讲排场,照相馆很快关张大吉了,挺可惜的。
想起海波这三十年短暂的人生路,我将导致其悲剧性结局的原因归结为模仿。模仿也是分层次的,而他总是维持在模仿的最肤浅的层面上——他看不清楚别人人生轨道中深刻的内在品质,而一味地模仿其表象,导致理想与现实南辕北辙。
中学三年是他“模仿”生涯的奠基期,当时那些颇具喜剧色彩的因子最终酝酿成一场人生的悲剧。模仿终于成为他的生活方式和指引人生航程的坐标,直到这艘航船被社会的一股暗势力无情地倾覆,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