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刷朋友圈,看到一位好久不联系的同学出去旅游了一趟,一周内我也跟着欣赏了一遍美好风光。
从蓝天白云到车水马龙,从金碧辉煌的高级餐厅到路边的苍蝇馆子,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各种和朋友们美美的自拍。每天都是新花样。
我也习惯了她的日常刷屏,无论是出门游玩还是深夜自拍,去商场血拼还是吃个外卖,都要发个朋友圈给大家看看。
我终于忍不住问她:“你经常发朋友圈,是在记录生活吗?”
她只回复了几个字:“这是我对生活的仪式感。”
我不禁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才是对生活的仪式感?
的确,现在仪式感这个词渐渐扎根在年轻人的脑海里。不论做大事小事,都要发个朋友圈,美其名曰“仪式感”。
仿佛发了朋友圈了,仪式感就算完成了,然后皆大欢喜地说一句“我完成了我承诺的仪式感。”
但去书店买回来拍照霸屏朋友圈的两三本鸡汤文学书,可能过了三个月你还没拆封,随手被你丢在房间某个角落。
那个你大老远跑去点了网红推荐的昂贵的菜,只为了拍摄文艺装饰的餐厅,味道其实并没有那么好。
这些活跃在朋友圈的种种假象,就是生活的仪式感吗?
我想所谓的仪式感,不仅仅只是浮于表面的形式,更是从内心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真实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而不是肤浅地表现在朋友圈中。
一位学校社团认识的朋友,很少发朋友圈,但每次发必然是“大事件”。要么就是考试高分稳过,要么就是在哪里做了志愿者。
最近看到她保研成功,我不禁为她高兴,评论一句好棒,她谦虚的回复说:没有啦,运气好~
仪式感和“发朋友圈让别人看到你的仪式感”完全是两回事,前者需要你真实地去完成,后者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假装完成”。
朋友圈固然是个好东西,足不出户就能窥到各种人的情绪和日常。
但对于生活的仪式感这样的东西,是很难通过发张配图写段文字就能悉数道尽。换句话说,那个三秒就被刷屏的快速朋友圈,无法去承载生活“仪式感”的厚重。
你想活成有仪式感的样子,就更不可能通过虚假的朋友圈实现。而是要在生活里不断地努力,去靠近你想要的生活,把控自己的人生。
期望拿到心仪的offer,就得努力学习,可能背后要付出无数个刻苦的日日夜夜。
想要减肥,就要认真的挥洒汗水,控制饮食。
为了达成生活的仪式感,现实里你要比朋友圈的自己付出更多东西。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朋友圈已经变成了宣泄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真正心灵栖息的地方。
木心在《从前慢》里写:从前日色都变得很慢,车,马,邮件都慢。越是仪式感的东西,越需要人慢下来,用心去感受。
那些发过的朋友圈,会在一天之内被刷屏,在消息里消失殆尽。这样的通过发朋友圈来树立仪式感的行为,本身就会被很快遗忘。
仪式感来源于生活,也归于生活。而生活才是最高级的仪式感。
别再去朋友圈里,寻找你想看到的仪式感,也无须为他人的点赞而沾沾自喜,为他人的评论惴惴不安。
那些生活里的细水长流、奇闻趣事才是让你有勇气寻找“仪式感”的源泉。
学着过好属于你的生活,无论酸甜苦辣都是你真实的人生。经历过,你才有可能从中找到属于你真正的仪式感。
「愿你的口中的仪式感,永远鲜活地存于心口,展现于生活中的每个缝隙,而不是仅仅存在朋友圈。」
文章来源:安徽校媒
在2021年的开头,
粥铺做了免费的新年时间胶囊活动,
希望能跟你一同见证梦想的实现,努力的力量。
活动还在进行中,期待你来,
详情点击主页文章→埋下一颗时间胶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