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好友丫丫聊天,说到樊登读书会上传的一本新书《寻人不遇》。
她说:“早饭的时候和爱人听书,听到一句话,心里一阵酸楚,竟然流泪了” 。哦,哪句话呢?我一连听了两遍,也把这首诗记录了下来:
这株玉米苗,使劲儿地吮吸雨露,争夺肥料;
它颜色分外绿,苗株格外高;
到了秋收季节,不结玉米,但生一个灰包!
这首诗的题目也很朴素,《这株玉米苗》。
它是诗吗?为什么能触动人的内心柔软呢?这是一个农民写的,搁在这本书的最后,真的不能与先贤诗圣们相提并论,但一句“到了秋收季节,不结玉米,但生一个灰包”,令人自省且心生怯意。
是啊,春天里我们都在播种希望,夏天似乎看起来很努力,但到秋天,偏偏就是那棵“灰包”。
丫丫说:“我心里难受,隐隐感觉自己就是秋天的那棵‘灰包’!”
丫丫感动,老公也似有感慨地说:“其实,很多人也是那个灰包”。
其实,在这本书里,这首诗是一个农民写的。在这本书里,放在结尾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打油诗”。为什么能触动我们的神经呢?除了诙谐、有趣,是它的意境。
我是农村长大的,在秋季收玉米,也时常遇到“灰包”,我们这里也叫“瞎玉米”。当时真的没啥感觉,无非一棵玉米无收罢了。记得当时,我们会把“灰包”打坏,里面的黑粉末会喷洒出来,躲闪不及还会弄得一脸黑,然后,一伙人嬉笑罢了。遗憾的是那时还不够柔软,从没有与人生挂起钩来。
是的,我们都明白“一年四季在于春”的道理,可能春天也有很多想法和计划,也显得很努力的样子“荷锄”春耕。但是,庄稼生长过程里的付出、施肥、管理等才是关键要务,而这个环节往往被忽视或敷衍,秋收时的“灰包”也许就在其中。
人生亦如此,年轻时的假装努力,打拼中的莽撞,或者内心的枝叉斜生……
还好,如丫丫一样的触动和惊醒,源于一个诗句;而丫丫的如梦初醒 ,或许就是春种的希望和秋收的厚重;更是秋天玉米地里少了一棵“灰包”。
应该感谢,一个美国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独自一人朝圣古代诗人,其中一些诗人早已被世人遗忘。
这位古稀老人,带着热爱、景仰和感激,从北向南,一路寻访诗人们的足迹。他在追思中思索,于诗境里徜徉,怀着感恩记录。
正如有些评论所说,《寻人不遇》再现了中国古代高贵的诗魂。
那些诗人和诗歌带给作者的感动,相信同样会打动你。
读书吧,可以寻人不遇,可以秋米满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