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在我们老家有一种说法叫“跟提”。“提”其实就是镇上的集市。旧时镇上的人流量少,集市不是每天都有,而是约定的日子做为开集市的日子,其目的是错开相邻乡镇赶集的时间。
在我的经历中,小时候经常去赶集的地方叫红川镇。红川镇为双日集,农历每月的初二、初四、六八十、十二...则为开集日。赶集对于山里人,是一件重要的事。很长一段时期里,通过卖出自家农产品而买进必须的生活用品。
小时候最喜欢走红川赶集了,虽然要走很多的山路。每月逢集的日子很多,但是赶集的次数并不多,一般都是跟着大人们一同去。在赶集的前一天计划准备好要拿去卖的东西,以前家里都穷,很少有人拿现金去赶集,都是背上几升粮食,或者拿上两只枣红公鸡去变卖...然后晚上就会兴奋的睡不着觉,满脑子都是集市上的好吃好玩的的、玩具枪、麻糖、火烧、牛肉面...
第二天鸡叫三遍的时候,就被起的早的同伴敲门叫醒了,然后父母先起来做吃的,简单吃过早饭之后,背上农产品打着手电就和大伙出门了,红川镇上的集市离家里有30里的山路,老家住在山上,刚开始的走的下坡路大家都走的比较快,一转眼就到了叫黄草坡的地方,大伙会停下来休息一下,抽根烟,因为到了这里就要开始爬山了,抬头都看不到山顶的那种...
天终于亮了,也走到了叫鸡石峡的地方,两面环山,山中间一条溪流,滋滋流淌,清幽幽的深潭看着也有些害怕。这是一个有着神奇传说的地方,因为在小溪中间半间房子大的石头上有一只自然形成的石公鸡。鸡头朝四川屁股在甘肃,吃在四川拉在甘肃,长年累月渐渐的四川越来越穷甘肃越来越富。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四川就派了一些懂风水的人沿着嘉陵江青泥河顺河而上,沿路破了很多穴位,最后跟着山脉地穴找到了鸡石峡,将鸡头打碎,破了穴。出于好奇每次路过都特意跑到石头旁边看一下,发现石鸡的确没有头...心里还在琢磨着四川人究竟是怎么找到石鸡的,不知不觉中已经上出了鸡石峡。上了山顶就进入红川地界青山,心里也舒了一口气终于爬完山了。
一眼望去红川镇的全貌尽收眼底,但是看着近走着远,再走上十五里才能到。因为是下坡路大伙都走的比较快,顺着甸山一路而下出了铧厂沟穿过郝家庄,上了洛河铁索桥就正式进入红川镇了。
此时都着急将身上带的农产品出手,收购农产品的人已经在路边等候多时,有的去卖给张家有的去了徐家... 集市上,早就人山人海了,人跟着人,背篼挨着背篼,毛驴追着毛驴,各种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小孩哭闹声,汽车喇叭声,把马路堵的水泄不通。肚子此时也饿的咕咕叫,赶紧挤到路边花两毛钱买了一根红川的特产麻糖“一根麻糖二两面,越吃越能干”。
大人们都东奔西走的买着各种日用品,我们就跟在旁边帮忙,看到好玩的玩具了就闹着非要买,眼看着背包背篓就装的满满的了,因为路途遥远不敢多耽误,置办好了一切就挤进牛肉面馆吃一碗三块五的牛肉面,有的忙着顾不上吃的,就买几个火烧饼或者麻糖带着返回的时候路上边走边吃。每个人都会记得给家里的娃买一些好吃的,那时候吃个麻糖火烧都觉得就是特别好吃的。
说到这里就不能再说了,得赶紧背着背篼往回走,要不然就要摸黑夜走路了...
今非昔比,现在去镇上赶集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每当想起小时候赶集的时候,我都会想,时代进步了,生活变好了,却唯独缺少了以前的那种纯粹感了,而这种纯粹的感觉,应该就是乡愁吧!
庚子年初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