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弟妹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在一个办公室工作,一天最少八个小时都在一起。
最近一段时间,弟妹一直带着7个月的宝宝来上班。
在厂里,很多家人和同事都非常喜欢这个一逗就笑,谁都让抱的乖巧可爱的小女孩。
一直以来,宝宝都是吃饱了睡,睡醒了玩会儿,有空了就抱抱,没空人家躺小车上咿咿呀呀自己玩耍,玩累了自己就歪头睡了。
我们都很羡慕,这么省力的孩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啊?!带着多轻松,大人省好多力气呢。
弟妹无奈的告诉我们,其实都是“忽视”出来的,两岁多的哥哥和她一起在家,晚上陪伴哥哥阅读或者给哥哥洗漱时,妹妹如果哭了,只能让她哭着。忙完哥哥过去看时,妹妹已经哭累睡着了。
这基本也是所有二胎家庭,一个人带两个孩子时的普遍现象。
近一周来,好说话的妹妹“脾气变大了”。当她手里拿着玩具或者磨牙饼干时,周围人逗弄她,都喜欢从她手中强行拿走,刚开始的妹妹会迷惑地看着那个人,后来发展成拍打着双手抗议,再后来是哼咛着不愿意,到现在已经是大哭了。
可逗弄她的人,依然“兴致不减”,甚至是孩子的父母,也是乐此不疲的用此方法,美名其曰“逗着玩儿”。
今早和弟妹一起上班,早饭吃了蒜的弟妹,在车上拿出了一个棒棒糖吃,想要遮盖一下蒜的味道。
怀里抱着的小人儿,对妈妈手中拿的棒棒糖特别好奇,伸着手就去抢夺。我开着车,就听着弟妹“教育”女儿:“这是你的吗?你能拿吗?”
宝宝哭叫着还要继续抢夺。
弟妹依然手里拿着棒棒糖在吃,继续教育:“不是你的,你就不许拿,哭也没用。”
如此反复几次后,宝宝哭的更厉害了。结局以弟妹吃完棒棒糖,扔掉棍子为止。
到厂里,弟妹把宝宝放在婴儿车里,我拖地。婴儿车旁边的箱子上放了我的包,宝宝伸手就拉到了我的包袋,兴奋的来回拉拽。
弟妹看到后,走过去从她手中夺出:“什么你都拿啊?这你不能拿。”
宝宝又哭了起来。
“不能拿就是不能拿,哭也没用。”
拖地、涮拖把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刚开始那么乖巧的宝宝,近几天为什么这么爱哭闹?不会说话和表达的她,稍有不如意就大声尖叫。这代表了她怎样的心理状态呢?
一直以来都在说,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为什么刚开始都是那么纯洁、善良的孩子,慢慢的变成懒惰、自私的样子呢?作为父母,我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呢?
等宝宝睡着,我对弟妹说:“今天,我看到在车上,佳佳抢夺你棒棒糖时,你对她说的那番话,还有她拿我的包带时你说的那些。你觉得怎么样呢?”
弟妹说:“我觉得没错啊!不是她的东西,从小就要教育她不能拿,哭也不能给他妥协。”
“嗯,我觉得你的教育理念不错。我记得之前咱妈去聚成公司学习时,回来给我分享过一段话——在孩子三岁之前,把他当成国王,他看到的,想要尝试接触的基本都要满足,不想让他接触的,家长就要放好,不让他看到。当时很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认为这不是溺爱吗?后来通过家孰班的学习,我了解到,那段话的意思应该就是: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爱的人,在孩子三岁前,你要无条件的给他全部的爱,满足她的一切好奇心,接纳她的任性和坏脾气,智慧的处理和引导好。慢慢的,孩子就会知道界限和规则,并知道,我们不允许他做的事情,并不是因为不接纳他,不爱他。那么,他长大后就会成为尊重别人,愿意付出爱的孩子。”
“下次在你拿东西,而不愿意让孩子拿时,是否可以避着一点,不让她看到呢?在从孩子手里拿一样东西,是否可以用另一样她可以拿的东西交换一下?试一下,孩子还会不会哭闹。”
弟妹点了点头。
说完了这些,后来想了一下,自己下次是否可以做的更好。比如可以问弟妹:你觉得我们对于不想让孩子拿到的东西时,怎样做,孩子就会不哭,并且接受呢?如果我们是这么小的孩子,大人怎么做,我们才能感觉的到自己是被爱的呢?
对于身边的人还有孩子,启发式的提问应该比直接说教更有效,更容易让人接受。说不定,人家的方法更好,只是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方面的问题罢了。
希望下一次遇事时,不要后知后觉,在事情发生时就能意识到,智慧的提醒自己和他人。
希望我们一起,成长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