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疾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了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谈美》
前段时间读《蒋勋说中国文学》,甚是喜欢《诗经》中那种农业时代的美学,正好昨日又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本一百页薄薄的小书,以书信的方式引领青年认识美,理解美,感受美。读罢之后对美有了更深的感触。
蒋勋说,《诗经》里的情感是一种悠长的情感,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谦卑如土地,在土地里生长,最后又回到土地中去。把种子埋在土里,等待它发芽,开花,结果,这是一个需要长久耐心的过程,农业这种与自然同期性的循环,本身就变成了一种美学。
《诗经》中几乎所有情感的描写叙述都与大自然有关,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女子用桑叶形容自己曾经的青春艳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水鸟和鸣,引出男子对女子的爱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通过对桃树的描写展现妙龄女子出嫁的心情状态;“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通过反复述说树木江河的阻碍,表达不能与对岸女子相见的悲苦。
当个人的这种情感都与自然有了关联,你就会觉得它是朴素的,自然的,并且同时有一种生生不息的状态,个人与自然是同时生长延续的,这种融入自然的悠远朴素的情感应该就是最早的美学了。
朱老说,美感来自于一种适当的距离,是种直觉。当我们看到一棵树时,我们不是以它是否可用做木材的实用态度观察,或者以这棵树在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科学态度来观察,而是倾注于树本身,将它孤立绝缘地来欣赏,这个时候便是美了。
美这种感受很难表达,我们常喜欢看的一些在自然背景下的文艺片其实就是美学的体现,但是每次看完后我总是难以描述自己的感受,但确确实实的被美所浸润了,在生活中也有意无意的去留心那些所能触及的美,美有陶冶怡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可能这就是美对个人的影响。
我们现在的社会还是一个功利的社会,从哲学上讲,就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本身没有错,但过于功利会给人带来痛苦,因为真正的快乐不是获得物质,而是对快乐的感受,追求物质只是带来快乐的一小部分手段,比如对自然的美的感受并不需要物质的支撑,反而需要对美的感受的能力。浪漫主义追求善感性,善于感受美,用审美的标准代替功利的标准,这种区别带来趣味上的变化,情趣愈丰富,生活愈美满。我们所说的美就是浪漫主义。
我逐渐发现,这许多年来,正是这种时刻对美的感受和追求弥补了我生活的贫瘠,就如此刻,我坐在窗前,看着对面的那条河,波光微澜,白色的鸟低低的从湖面飞过,听到夏日的鸟叫和蝉鸣,时而有人骑着电单车从河对岸经过,这便是一副自然的画面,我在这幅画中,也在画外,任凭思绪流淌,抵达了浪漫主义所追求的这种内心极致的快乐,这便是人生莫大的享受了。
我喜欢那种把个人置于天地间的感觉,以前在学校的时候常常一个人爬到楼顶,躺下来,看黄昏里天空中的云,啥也不想,就是看云,我觉得天地是包容我,理解我的,内心有天地,即便是孤独,也是享受。
几年前的某个黄昏,一个人沿着博卡拉湖骑行,看到好多蜻蜓扇动着金色的翅膀在湖面上舞蹈,有一对恋人依偎着坐在湖边望着远处山顶的白塔,那一刻的感受我至此记忆犹新,我感觉无比的孤独,但不能否认的是,在那一刻我也同时感觉无比享受。若是在纷坛扰攘的都市,或许我的孤独真的就只剩孤独了。
靠近自然,用心去感受自然的美,感受那些花花草草的小生命的生长,感受四季更替中万物的变化,感受河流的方向,飞鸟的行迹,一边享受一边培养自己的美感,是对人生至关重要的。极少会有喜欢抚弄花草踏寻山水的人对生活充满抱怨,而多半是在任何处境下都能积极面对生活,向上生长。
这种天地自然的美它是拥抱你的,引导你的,并且是会给予你力量的美。
朱老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私以为,就是要以追求自我享受的目的去行世间之凡事,我常常也这般引导自己,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都希望我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另自己由衷快乐的,由此才能加倍努力去付出,入世的事自然而然便也做好了。对于不合心意之事,努力去改变能改变的,欣然去接受不能改变的,心态便会平和许多。
人心净化,先要人生美化,去欣赏,去感受,人在欣赏时是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的。
所以,人生这么长,天地如此美,让我们慢慢走,好好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