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今天你“鸡”娃了吗?

鸡娃顾名思义就是用打鸡血的方式养娃。不知道你是否有这种感觉,在当了爸妈后时常会感到很焦虑:我是‘鸡’呢?还是不‘鸡’呢?刚开始的时候想法很简单,宝宝只要快乐健康就好。小的时候就好好玩,长大了有的是学习的机会嘛。可是宝宝一旦过了一岁,环顾身边的同龄娃,早教课,游泳课,语言启蒙课都报上了。慢慢的在大环境的引导下,无数股鸡血就开始涌上心头,或冲动或无奈的也踏上鸡娃这条漫漫不归路。。。


此图转自知乎@中年蒋阿姨


坦白说早期的我一听到鸡娃这两个字,心中是抗拒的,因为我立即就联想到埋没在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之中一个个无喜无悲的刷题小能手们。不是都说歪果孩子是快乐教育,无忧成长吗? 作为一个澳洲从业老师我可以告诉你,全是扯蛋 。 鸡不鸡跟地域没有半毛关系,这个世界无论在哪里最不缺的就是培训“鸡”构 (别想歪了)。别问为什么,谁让我们生活在哪里有焦虑哪里就满是生意的世界呢。


此图来着网络


老人常说到什么年龄干什么事, 问题是你不提前准备好,到了年龄能确定干好你该干的事吗?我们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任其疯长。就像你没早恋过但是大学一毕业你妈就逼你去结婚一样,很慌很茫然。网上定义鸡娃的本质是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导致父母的焦虑,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而鸡血式的养娃。我觉得‘鸡’娃的本质是让孩子每一个过渡都更加的顺畅。孩子教育是基于家长对于教育的认知。这世界上没有绝对好的教育理念或模版,就如同每个娃都说独一无二的。 家长对于教育的认知很多来源于自身经验或社会的反馈。育儿也在无数未知与不可测中尽可能探索所谓正确的前进道路。


图片转自网络

疫情期间我和家人被困在美国的一个大学城。幼儿园关门,生活许多事情都停摆,虽然日子依然忙碌(毕竟家中🈶️只18个月的神兽),但也给我机会开始反思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乍一听好大的课题,我教育学研究生毕业论文都没有覆盖到这么深的近乎哲学的层次。也许是当了妈后身份的转变,会努力希望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抽空写下我的一些心得,作为一份记录,它们或许不一定都正确或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愿它成为你我成长的足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