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栋生老师的笔名是吴非,我前几年读过他的两本书。一本是《致青年教师》,一本是《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是我参加工作之后读的第一本教育教学类书籍,所以印象非常深刻。
我98年毕业,毕业之后分配到一个村小。读了12年书之后,走上讲台,成了教书的人。那时候,的确非常兴奋,也对学生充满热情,希望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好。心态虽然积极,方法却没有多少。学校里老教师很多,初踏讲台的我,渴望多听一听前辈老师的课,但是这个愿望基本不可能实现。因为老教师大多都是民办教师。
后来,出去听了几次课,因为年轻,也被学校派出去学习了好几次。但是,听课,学习回校之后,总感觉理想与现实隔着一条天堑,几乎无法逾越。
慢慢地,“上进的心”也就冷淡下来。学校里除了教学,其他的事情也很多,因为学校老旧,下了课,校长带着这里整整,那里修修,总也不闲着,备课倒是成了空闲时候才能做的事情。
那一年,期中成绩不好,镇教育办公室领导下来突击听课,我们三个扔下手里的锨把,拎起课本,就进了教室。课后,领导很不满意,扔下几句批评。饭也没吃,就走了。
校长婉转的表达了领导的意思。我们三个都不大服气儿。期末的时候,我们三个都考了本年级的前三名。领导再也没再来听课。
从拿起锨把到扔下锨把,我走了八年的时间,从扔下锨把到拿起书本我走了九年。在2015年,孙老师来我校讲座之后,我拿起了从教之后的第一本书就是吴非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从那时候开始,我逐渐认识了吴非、雷夫、苏霍姆林斯基、杜威、陶行知等一位位教育家。
从2015年开始,我断断续续地读一些教育专著和人文作品,直到2018年,我才开始有意识地去坚持去读一本书或者一个人的系列作品。
2018年,我坚持读书三十余本,读周国平的系列丛书最多,近10本。周国平的带有哲学思辨色彩的散文给我的影响甚大,他的一些哲学思考,教育思索,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他曾有一本专门论述教育的书籍,名字我忘记了,但是核心思想,我却至今不曾忘却,就是当前的教育最需要的不是创新,而是要回归常识。振聋发聩呀!看看现在热闹非凡的教育现场,有几个人能清醒地去安安静静做教育。
周国平的系列书籍让我对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刻,林清玄的文章则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特别是他的座右铭“活在当下”现在也已经成为我的座右铭,无论当下是正在经历着痛苦还是欢乐,我都应该去承受,因为他们都是当下。这句话,赋予我直面现实的勇气。特别是在遇到一些紧张的场合,我都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活在当下,拥抱当下,享受当下。
读书,这条路,从2015年走上,我现在已经走了四年,这四年得得得书大部分已经忘记,但是却非真正忘记。
因为阅读,让我越来越明白:我并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