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寿光工业的记忆长河中,寿光拖配厂曾是一颗闪耀的明星,承载着一代人的奋斗与希望,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工业发展脉络,它的前世今生,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创业史诗。
萌芽与成长:工业浪潮中的初绽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 50 年代,寿光拖配厂的前身 ——“建华窑业社” 成立,那时它主要从事砖瓦生产,简单的工艺和质朴的产品,为城市基础建设添砖加瓦,也在寿光的工业土壤里种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 。随着城南企业的增多,制瓦取土受到限制,后转产机制水泥瓦。如果说由粘土瓦转产机制水泥瓦是一次转型的话,那么,1971 年,这家企业迎来了跨行业的转型,开始生产“工农牌”脱粒机、播种机、牵引犁等农具,更名为寿光县农具二厂,从单一的砖瓦制造,迈向农业机械制造领域,这一转变,是顺应农业现代化需求的关键一步,在生产农具的同时,还上马了“三爪自定心卡盘”项目,由粗放型农具生产,逐渐提升到精密机床附件的精细加工,让工厂逐渐在机械制造行业崭露头角。
1978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寿光县农具二厂敏锐捕捉到时代机遇,开启了生产拖拉机配件的新征程,正式踏入拖拉机配件制造领域,在 1979 年更名为寿光县拖拉机配件厂。1980年产值达到120万元,实现利润14万元。产品质量经昌潍地区机械局鉴定均为一等品。此后,与昌潍拖拉机厂搞配套生产,主产泰山﹣12拖拉机方向总成、前桥总成。1986年,该产品获省优质产品证书。此后,工厂不断发展壮大,技术持续革新,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凭借过硬的产品,在拖拉机配件市场站稳脚跟,成为寿光工业的重要支柱之一,为农业机械化贡献力量的同时,也让 “寿光拖配厂” 的名号在业内逐渐响亮起来。
辉煌与拓展:黄金时代的高光
撤县设市后,寿光县拖拉机配件厂顺势改名为寿光市拖拉机配件厂,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九十年代,国内拖拉机市场需求旺盛,特别是农用三轮车的异军突起,1993年,根据市场需求,同中国农机化研究院联合研制了TY975A、TY975P、TY975Z农用三轮运输车转向器,通过了山东省鉴定,填补了省内空白。配套福田、五征、时风等主机厂家。1994年,同国家洛阳拖拉机研究所研制开发了TY1608型农用四轮运输车转向器总成、前桥总成,首家在机械工业部农业装备司通过了部颁可行性指标考核。寿光拖配厂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和口碑,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厂区内机器轰鸣,工人们三班倒忙碌生产,从铸造车间里通红的铁水,到加工车间精准打磨的零件,再到装配车间有序组装的配件,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工人们的心血,也见证着工厂的辉煌。
这个时期,寿光拖配厂的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大拖拉机生产厂家,还远销海外,成为寿光工业对外展示的一张亮丽名片。厂区规模不断扩大,新增多条生产线,引进先进设备,技术研发团队也日益壮大,不断研发新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为农业机械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成为寿光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改制与转型:时代浪潮下的探索
九十年代后期,市场经济浪潮汹涌,寿光拖配厂也面临着企业改制的抉择,最终改制成 “寿光华星机械有限公司”。改制后的企业,在适应市场竞争中不断探索前行,试图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找到发展方向。然而,市场风云变幻,随着国内拖拉机行业竞争加剧,以及新兴企业的崛起,寿光华星机械有限公司面临巨大挑战。
进入 21 世纪,各种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传统机械制造企业面临巨大压力。寿光华星机械有限公司在资金周转、技术创新、市场拓展、跨行业兼并、盲目扩张,企业管理混乱、决策失误等问题频出,经营逐渐陷入困境。尽管全体员工付出诸多努力,仍无法扭转局面,最终在 2005 年,这家承载着寿光工业辉煌记忆的企业黯然倒闭 ,成为一代人心中的遗憾。
传承与延续:记忆与精神的回响
虽然寿光拖配厂已不复存在,但它留下的痕迹和精神,却深深烙印在寿光这片土地上。曾经的厂区,如今已被高楼大厦取代,但在那些老工人心中,依然留存着在拖配厂奋斗的青春岁月,他们将这段经历讲给下一代,成为寿光工业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在寿光,还有一些由原拖配厂技术骨干创办的小型机械制造企业,他们传承着寿光拖配厂的技术和精神,在细分领域继续发光发热,为当地机械制造业注入新活力。寿光拖配厂从萌芽、辉煌到落幕,是时代发展的缩影,它的故事见证着一座城市工业的兴衰变迁,也激励着后来者在创业创新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寿光老卜•图文原创)(资料来源:1.网络。2.县志。3.职工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