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个美国留学生用一道番茄炒蛋刷屏朋友圈。在那个视频中,该留学生的父母从睡梦中醒来,用视频的方式手把手教他做这道家常菜。
很多人说,这么简单的一道菜也用得着半夜把父母叫醒?作为一个留学生竟然不会自行百度学做菜,只能说明他是一个不懂事的妈宝!
在这里并不想讨论这个留学生是不是妈宝,我只想说,尽管我也很清楚地知道番茄炒蛋这道菜里要有番茄、鸡蛋、油、盐和味精等材料,可我依然做不好这道菜。
我不知道一个番茄要配多少个鸡蛋做出来的菜更好吃;我也不知道是该先炒鸡蛋,还是先炒番茄;我更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放点水,什么时候可以放味精。
很多家常菜的食材和做法并不是秘密,可就算这些食材可以轻易买到,我们也了解这些做菜的流程,我们依然有可能做不好这道菜。
应该说,做菜是要有天赋的,不过,没有天赋也没关系,多做几次练习就行了。
可偏偏有些人不仅没有做菜天赋,还特别不识货地去嘲笑别人,比如,他们在餐馆吃了一道好菜,就大言不惭地说给自己同样的食材也能做出一样水准的菜来,并觉得自己花这个钱多么不值得。
类似这样的情景是不是很熟悉?
我最近就遇到了这样糟心的一件事:
有人在喜马拉雅FM购买了我的基金专辑《原来基金这么玩:快速掌握基金投资的十二堂课》,听完后他说,这个专辑里面讲到的一些内容他可以在网上找到免费的,根本不值得付费。
如果把基金投资的专辑比作一道菜,我在专辑中详细介绍了这道菜用到的食材和特有的制作方法(秘方),学完之后你却说,我这道菜里面的很多食材都可以菜市场找到,所以它不值得被付费?
这真的很好笑,不是吗?
在这个人人都谈知识付费的时代,你到底在为什么付费?
第一,你是在为别人的服务而付费;
因为,就算带你到“菜市场”,你也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要的“食材”就在旁边。
很多人愿意付费买课程,并不是因为网上没有这些知识,恰恰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要找什么知识。
如果他知道自己应该如何百度找资料,他也就没有必要来买我的课了。
这就好比,我就站在菜市场里面,可是我不知道自己要买什么食材,因为我不知道做某一道菜需要用到哪些食材。
这时候要是有人给我提供一份购菜清单,就可以提高效率。
如果把基金投资的专辑比作一道菜,这个专辑已经给你列了一个食材清单,可以让你节约很多时间成本。
第二,你是在为别人的经验而付费;
因为,就算给你“食材”,你也不一定能做出一道“菜”。
很多人愿意付费买课程,并不是因为网上没有这些知识,也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找什么知识,而是,即使面对一堆知识,他也不知道怎么把这些知识串起来。
如果他知道自己应该如何把找到的信息串成一门课,他也没有必要来买我的课了。
这就好比,我已经买好了很多食材,可是我不知道要怎么处理这些食材,怎么把这些食材拼凑成一道可口的菜。
如果有人给我一份做菜的秘方,我就可以照着这个秘方尝试着把这些食材变成一道菜。
如果把基金投资的专辑比作一道菜,那么,这个专辑的逻辑就是我这道菜专属的秘方,该专辑的内容就是手把手教会你按照我的秘方做这道菜。
所以,也许你能吃出一道菜里面有哪些原材料,也许你可以在菜市场购买到所有这道菜里面所需要的食材,可那又怎样?
第三,你为别人提供的方案而付费。
买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具体的问题,如果对方提供的方案(内容)解决不了你的问题,也就没有必要去付费。
有人喜欢麻辣的川菜、湘菜;有人喜欢清淡的闽菜、浙菜;有人喜欢大杂烩;有人喜欢精致的美食。
你可以说某道菜不合你的胃口,但请不要大言不惭地说自己也可以做出同样水准的菜来,更不要说这道菜的秘方不值得你付费。
既然不符合自己的胃口大可不买,也就没有必要买来给自己添堵。
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你要购买的课程是否符合自己的胃口呢?或者说,在购买课程之前你应该有什么准备呢?
我认为做好这三点很重要:
第一,摆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首先,明确这点,没有人逼你学,而是你自己要学。
其次,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复习。
千万不要指望通过听一次付费课程就可以完全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如果想要完全吃透这些知识点还需要课后不断地做练习,以及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进一步理解该课程的知识点。
这和学校学习的方法是一样的,尽管我们在课前做好预习,上课也认真听讲,可是在课后我们依然还要通过做各种的练习才能完全掌握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点。甚至很多时候,我们还会通过购买参考书籍,或者请课外辅导老师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
第二,认真评估课程的质量;
我们可以从“课程简介”、“课程评价”等综合评估课程质量。
首先,看课程简介;
买任何东西之前先列个清单,明确自己的需求。如果你想要买“苹果”,就不要委屈自己去买“梨”,然后又抱怨这个“梨”不是自己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课程简介来了解该课程的大纲、适用人群等等,看看是不是自己要的。
其次,看评价质量;
我们可以结合课程的大纲,通过用户评论的内容来进一步侧面了解该课程的质量,而且课程评价越详细越好。
当然,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来说,如果用户在没有进行任何操作的情况下就否认该课程的价值,要么是用户自己的学习态度问题,要么是用户在恶意诋毁。
再次,看讲师态度。
开发课程的讲师是否对自己的专辑上心,我们可以从几点看出来,比如,他们会积极地与用户进行互动,提供答疑解惑;又比如,他们会定期对课程进行升级迭代,或许半年后倒回来听课,会有更好的体验。
第三,利用好无忧退款机会。
很多时候难免会冲动去买一些没有经过认真思考的课程,可能是刚好碰上有五折优惠活动,也有可能是受周围朋友的影响。
不过都没有关系,即使已经付款了,用户仍然还可以利用“7天无忧退款”的机会去取消自己的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