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春节马上要到来了,已过而立之年的我,记忆中最深刻、最开心的过年,还是七八九岁时候的年味。
~ 1~
老屋记忆
从小生活在东北的小镇,如今在大城市里勉强赢得了一席栖息之地。每当回想起小时候的那个家,只能用人间天堂、世外桃源来形容。
父母分到了单位的一块地,然后就一连排下来,有五六家人,每家每户都是一样的面积、一样的格局、一样的朝向,盖了自己的小平房,练成一排。那个年代,在那样一个小镇,拥有那样一个小院子和房子,是件十分体面的事情。
还记得那是一个有三个大房间的红砖瓦房,墙壁上在水泥墙的外面,还贴上了石粒外墙。房子的一砖一瓦都是父母亲自动手添置的,屋内的地面已不是水泥做的,而是当时最流行的水磨石地面
在我们家的屋前屋后,还各有一片园子。屋后的园子用来种一陇一陇的玉米,大概有七八陇。房前的园子则分为两边:右边是果园、左边是菜园。果园里种有海棠果、樱桃、杏树、还有满地的草莓;菜园里是一些葱、西红柿、豆角、黄瓜、花生、白菜之类的蔬菜。每到秋收的季节,去果园里摘海棠果、摘樱桃、摘草莓吃是小孩子们最惬意的事情。满树的海棠果怎么吃也吃不完,有几年母亲叫来卖果子的果农来家里收走那些果子,拿去市场贩卖,当时的果子几毛钱一斤就卖掉了。还有些吃不完的海棠果,就切成片,晒成果干。
从大门口到进入屋内,中间还有一段路是建起了台阶的,那台阶加起来大概有十级。以台阶为中心,屋前被分成两个整齐的地块,在两片园子中间的过道边上建了石砖围墙。两排围墙的墙台儿上各留了一条花槽,夏天的时候花槽里种满了马蛇菜花,开花时能看到粉色、黄色、白色的花朵,常常吸引很多蜜蜂来采蜜。
屋前的两个园子,分别有两排葡萄架,父亲从乡下朋友那里要来巨峰葡萄苗培植栽种。那葡萄很酸,整个夏天都吃不完,秋天的时候,会摘下来装在纸箱里,然后放起来,就那样放着,让它变成葡萄干。
冬天的时候,无论是菜园还是果园,所有的土地上都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冬天的东北人只能依靠储备在仓房里的蔬菜和肉类过冬。每次下雪,雪停之后,小孩子们都会拿着小扫把、和木锹将屋前的积雪铲除,扫干净。
而整个冬天最开心的事情之一,是拉着一块栓了一根拉绳的木板,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屋外的一条街道上面玩“滑雪橇”的游戏。90年代的小镇街道根本看不到汽车,摩托车偶尔会经过,但冬季下雪之后的路很滑,开摩托的人也少了,那整条街道就被我们一群孩子肆无忌惮的霸占着,不会被打扰到一丝一毫。
还记得那时候玩的太疯了,又穿着很厚的衣服,戴着很厚的帽子,从屋外回到屋里,脱掉帽子,弟弟的头发上直冒热气,调皮的小伙伴们说,你弟弟的头上可以煎鸡蛋了。
~ 2~
那时的家、那时的年
东北的年味,就是冬天最冷时节的味道。冷到你开不了门,不想出去外面,但还是要出去。那时候的我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爷爷奶奶和我们一起居住,距离不算很远的姑姑有七八个,每到过年的时候,她们会带着丈夫孩子一起来我们家拜年。
过年了,大人们终于放假了,可以一整天一整天的陪着我们。年纪小的姑父、哥哥姐姐们会陪着我们躲猫猫、下象棋、玩跳棋。
一个姑父是在银行工作的,会在过年的时候带上一叠一叠的五毛钱的新纸币过来,每个小孩给一沓,就当做压岁钱了。亲戚们聚集着来到家里,除了吃饭、其他的时间里,打麻将是他们最大的消遣。初一到初五,大人们经常晚上通宵的打麻将,白天呼呼的睡大觉,辛苦了一年,那是父辈们最放松的休闲方式。
过年的时候,东北的玻璃瓶汽水、听装饮料都会一箱一箱的被搬回家,那可是必不可少的年货。有时候,大人们忙起来没注意,我们这些小孩一个人一天喝上三四瓶。
说到年味,当然离不开那些难忘的美食。爸爸会做很多煎炸的大菜给我们吃,比如煎豆根儿、比如炸肉丸子、比如煎带鱼等等。那时似乎还不能在小卖部买到薯片这种零食,于是过年的时候,我们还会炸很多的虾片。当然,冬天的大鱼大肉、粘豆包、炖酸菜是东北的常菜。
太冷的时候,是出不去屋子的,只能在家里面看电视。但天气稍微没那么冷了,哪里管得住我们这些孩子,家里来了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哥哥,凑成4个人,我们就会跑去院子里玩丢沙包。那是一个冬天里最开心的游戏,妈妈用布缝制的小小的口袋里装满了豆子,小伙伴们两个人一组,一组丢,一组站在中间躲。交替往复的,被打中的再去丢、丢了一轮又可以去躲,常常玩到被叫了几次,也不肯回家吃饭。
过年的当天,最隆重的事情莫过于穿上爸爸妈妈为我们准备的一套新衣服。真的是一套一套的,而且一定是过年的那天早上起床后,当天穿上。女孩子的辫子也是要梳得漂漂亮亮的,还要扎上彩色的凌子。整整一天的时间,父母亲都是特别忙碌。早上开始要烀肉,切酸菜、准备饺子馅、做皮冻、杀鸡、收拾鱼,除夕一般要到下午两三点钟才开饭,晚上的时候接福,还要煮饺子吃,据说迟到饺子里的钱币会幸运一整年。
放鞭炮当然是不可少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里,我们迎来送走了一年又一年。过年的时候,最怕的是男孩子们玩的摔炮。别看小小的一颗,突然在你不知道的时候在身边摔响,女孩子们经常被吓的大叫。当然,晚上放的烟花是最让人很期待的。即使那时候的烟花没有现在那么品类繁多,没那么漂亮。但是那种期待的心情,远远胜过现在。大年初一新年的炮竹、烟花筒堆满门前,喜庆的红色诉说的父母们对生活的热爱,也影响着我们的成长。
~ 3~
不缺少仪式感的成长
辛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多少80后、90后的少年时光和关于过年的记忆,都如同父母送别我们远行时的背影,慢慢变得模糊、看不清楚。然而当我们说起年味、用嗅觉、味觉、用心去回想当时的感受时,往事又如此的清晰可见。每一个片段、每一种味道原来都停留在脑海深处。
现代人常常感叹,如今的过年早已没有小时候那种年的味道,似乎和放个长假一样,最多是终于有假期可以回到老家、和家人在一起聚聚。而相比那些农村、小城市的孩子,城里人的过年,没有了炮竹声、没有了烟花,变得更加冷冷清清。
是什么让我们变得没那么容易感知幸福?
是什么让我们对过年没那么渴望,是成长?
当我们已经渐渐的步入社会、为人妻为人母、甚至要扛起上有老下有小,人到中年的责任时,生活变得有些沉重。我们不再像小时候一样盼望着过年的美食和新衣服,甚至有点惧怕年岁的增长,因为我们怕自己走的太慢,来不及赚更多的钱,为孩子、为父母创造更好的生活。
但成长就如那无尽的阶梯,我们只能被时间推着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在回望来路时会心一笑。转过头,无言而努力的继续攀登则是成长的宿命。
儿时的那个年,是单纯的节日,是可以放肆的吃喝玩耍的符号;而长大后的年,变得凝重,我们要对父母尽孝、对孩子尽心、对工作尽责。
也许美食已经留不住你对年的记忆、新衣服也不能成为过年时的惊喜、但过年的仪式感还是要的,父母和孩子,应该也像我们小时候一样,看着我们如何带他们去享受这个传统节日。我们也只能用更加倍的对年、对生活的热爱来感恩我们的父母、关爱我们的孩子。
现在过年我会在买很多的窗花、漂亮的挂饰、还会选一副喜欢的对联,把家装饰的十分有节日气氛,同时也会给父母买一套新衣服,一双新袜子。我希望用自己对年的仪式感,对生活的热情,来感染我的父母和孩子。
为了我们的所爱之人,既然我们在努力的生活,在重要的节日就不要将就。让我们用关于过年的点点滴滴的仪式感,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和欢乐,让年味在我们手上变得更香更浓。
#羽西X简书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https://www.jianshu.com/p/ee05f7eff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