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期末,复习工作也都排上了日程,自己每天乐此不疲的刷卷,想着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好给学生满意的正确的答案和解释。
今年学校下午安排的四节课,而我周三下午正好是四个班连着上,虽然特别累,但想着只要能给学生讲完并且掌握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但上完课后我一直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并且也把困惑说给同事听,问问她们的感受:同样一节课四十分钟,同样的授课内容,但是最后有的班讲完了还扩充了知识点,有的班却还没有讲完,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一致打成的共识就是学生配合即参与度,有的班级上课纪律特别好,老师只管教授教课内容,并还能够时不时的让学生边做题边打开课本复习知识点,但有的班级却需要教师用大量的时间去维持秩序,或者是几个别同学的不配合,导致了时间流逝讲课内容完不成。这个问题也让我想到最近看新教育其中的一章:新教育实验构筑理想课堂的六维度三境界。
六维度指: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伸度。三境界指:第一,落实有效教学的框架。第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参与度,即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的参与,那么学生的思维很难被激发。我们主张,在一般的课堂上,学生发言与活动的时间不能少于1/2。
由此我也开始反思,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班级是学生的参与度不够,这个班级在上课一始我没有调动学生的上课热情,让她们全身心的投入课程中,才有了中途的思想抛锚,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应该按照每个班级孩子们的特点适时做好引导工作,教授的方式要多样化,吸引学生的注意,比如学生讲学生补充,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师点学生讲等等方式,让学生更积极的参与课堂,将教学四十分钟有效利用。相信在这样的调节下,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主动性强了,课堂也会轻松的多,任务也就很容易完成,甚至超额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