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老魏一起,穿过有些清冷的小巷,走过雕花翘檐的老门楼,去拜访一位老人,什川镇前街队泥塑艺人魏至清。
阳光暖暖地照着老人家门前的土墙,土墙边的枣树在墙上撒下稀疏的暗影,空气里飘荡着初春特有的气息。走进小院,和一般的农家院落一样,宽敞,洁净而明亮。听到我们的声音,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身体瘦削,衣着朴实的老人,见我们来,他热情地招呼。老魏与魏至清同辈,以老哥相称,就像多年未见的兄弟拉着家常。我们告诉老人,听说他泥塑的东西不错,我们来看看。老人有些混浊的眼神忽然变得清亮,脸上闪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光芒,他站在阳光下,快乐地笑着,说着他的泥塑,说话有些凌乱,而模糊不清。这一刻我似乎忽然走近了他的心里,看到了那个充满了灵性和热爱的,真正的老艺人本真的模样。我抢拍下老人在阳光下微笑的样子,留下此时此刻触动内心的温暖和感动。
老人家兀自走进了后院,我和老魏在老人儿媳的招呼下,走进北房的客厅,去看老人的泥塑作品。一进门的正北面墙上挂着两幅少林寺泥塑,条幅图案对称,色彩和谐,布局精密有致,庙宇层次分明,山峰奇峻,树木葱笼,最难得的是小小的条幅上面,人物分布竟有三十人之多,且形态各异,着装不一,或拾阶而上,或凭栏远眺,或树下相谈,或观看碑文……东面墙上挂着四副四季风景泥雕,四副画根据四季的特点色调深浅不同,景物特色分明,春天的条幅颜色以翠绿为主,山上春花烂漫,草色青青,水流清澈平静;夏天的条幅颜色较深,树木繁茂葱荣,水流湍急,岸边的石块上有白色的蜗牛,还有一只青蛙在呱呱鸣叫。秋天的条幅能明显看到发黄的树叶,小桥,流水,亭阁,桥面上走过的行人,无一不显示着作者精巧的技艺。冬天的条幅天空飞舞着雪花,山峰披着积雪,水流清浅,一个牧童骑着黄牛从水中走过。看着精巧生动的画面,似乎听到了寺院里悠远的钟声,潺潺的流水声,寂静的风声……
据什川史话记载,魏至清老人的这六个条幅都制作于十年前,是老人一生保存下来的最佳之作。少林寺两条幅用了将近两年时间,春夏秋冬四季图用了近三年时间。他捏制的人物,动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惜全部流失或者损毁,无一保留。老人虽然语言表达不清,但心性极为聪颖,感悟力极强,他除了泥雕技艺精湛外,还有一手扎纸绝技,他扎的纸活精美细腻,创思独特奇巧,几乎是绝美的艺术品,可惜这么精湛的技艺由于很多的原因,竟没有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也没有人能够传承下来。
现在的魏至清老人已经快八十高龄,每日里和几只羊相伴,我们没有看到其他任何作品,跟随的儿媳妇说,前几年他把自己所有的泥塑制作贱卖的贱卖,送人的送人,所剩就这几幅画了。我们在后院再找到老人,凌乱的羊圈旁老屋的窗台上,老人抚摸着两件尚未完工的泥人,告诉我们这是二十四孝上的人物,说自己没有念过一天书,完全是靠自学的。老人的眼里有不舍,有骄傲,有难以割舍的无奈。要走了,带着惋惜,遗憾种种复杂的心情和老人家道别,老人执意送我们到大门外,我回身看老人,明亮的阳光下,老人开心地笑着,没有人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位可爱可敬,浑身土尘的老人,会雕出那样精美细腻的画作。
又一个血肉丰满的老魏,在生命的入海口,他用自己的方式拥抱世界。走近他,你看到他与众不同的画,看到他特立独行的艺术灵魂。他一身练就的手艺,又何尝不是他心中的千山万壑,春夏秋冬,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