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不打小孩日#👶🏻

他们身体很小,小到大人自以为他们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靠成人来教。

他们身体很小,小到大人生气时一巴掌就让他们不知所措、无可奈何。


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好恶,有自己探索世界的方式,有行动也有创造,他们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天生带着自己的宝藏!

他们有时候很温暖,有时候很搞笑,有时候很笨拙,有时候还展示出令人惊叹的才干,他们在无数的瞬间治愈成人,但成人却总是在暴怒的时候忘记这些时刻。

他们是人类的幼崽,是小小孩。

他们是有自己名字的人,他们将来有的会是教师、工程师、司机、商人、市长、公益人、设计师、记者、技术人员、歌手、船员……他们只是此时此刻还在幼小的年龄。

他们是人类的童年,只是因为身体、语言、思维还没发展成熟,还不够清楚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则,也不知道如何与成人去流畅的沟通,尽管他们在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可是却常常被“误会”、被“暴力”、被“忽视”。

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也叫“拒绝体罚日”“无巴掌日”。我们希望能在这个日子里,让成人去看到、关注到孩子,去意识到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有权利的人。


我们也希望成人能为自己生下孩子的行为负责,成为更专业的养育者,而不是施暴人。希望成人带着对生命成长的好奇心,去思考教育,去看到孩子身上那种发展性的变化,去看到生命的力量,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

国际不打小孩日,愿多一个人多一天幸福的童年!


#打小孩是违法行为

中国传统观念中的“不打不成材”“棍棒之下出孝子”“子不教父之过”,使得很多父母和未成年人认可“暴力管教”。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打小孩是违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将虐待定义为“殴打、限制或强制限制人身自由、反复虐待和口头威胁造成的身体、心理和其他创伤”,包括父母对孩子的暴力行为。其中:

第十二条: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以文明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依法履行监护和教育职责,不得实施家庭暴力。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因性别、身体状况、智力等歧视未成年人,不得实施家庭暴力,不得胁迫、引诱、教唆、纵容、利用未成年人从事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活动。

管教并不等于体罚、打骂,爱的教育不等于溺爱。家长们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不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人财产,要学习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接受孩子的特点,并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学习理性的教养方式。

常有人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挨打或被体罚的经历会给我们的心理造成什么影响?这种影响会跟随我们一生吗?答案是肯定的

如何科学管教孩子

面对自家孩子的一些“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熊孩子”行为,有家长表示真的忍不了,就打好使。

可“打”真的好使吗?唐义诚指出,情绪到了打孩子的行为,对于打孩子的家长来说,甚至都算不上一次有效的情绪宣泄。

用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方式去宣泄情绪是不良的宣泄方式,此时就出现了所谓“越打越生气”的状况。

而有效的情绪宣泄需要的是一些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唐义诚建议:“先处理心情,后处理事情。”可以找朋友聊一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宣泄。在情绪平静之后,也要和孩子进行沟通,明确自己的诉求。

管教并不等于体罚、打骂,爱的教育也不等于溺爱。家长们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不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人财产,要学习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接受孩子的特点,并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学习理性的教养方式。下面几张图,教你科学地管教孩子


国际不打小孩日

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

也叫“拒绝体罚日”。

这个日子的设立,

旨在倡导正面管教方法,

拒绝粗暴体罚。

打屁股、扇耳光、拧耳朵……

你随手的这些动作

会给孩子带来生理和心理的伤害。

对待孩子,

请懂得引导与尊重,

倾听他们的心声,

用宽容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长。

希望孩子们成长的每一天,都能远离暴力、都能被温柔以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